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愧蔡邕碑

不愧蔡邕碑

源见“郭泰碑铭”。指墓碑内容真实。宋苏轼《孔长源挽词》之一:“少年才气冠当时,晚节孤风益自奇。君胜宜为夫子后,林宗不愧蔡邕碑。”


【典源】《世说新语·德行》“郭林宗至汝南”条注引晋·司马彪《续汉书》曰:“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泰少孤,年二十,行学至城阜屈伯彦精庐,乏食,衣不盖形,而处约味道,不改其乐。李元礼一见称之曰:‘吾见士多矣!无如林宗者也。’及卒,蔡伯喈为作碑曰:‘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后汉书·郭太列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后汉郭泰字林宗,少时孤贫,勤学不辍,终成博通经典的大儒,他曾举有道 (汉时选举科目之一) 而不就,居家教授,弟子千余人,德才为时人敬重。郭泰死后,蔡邕 (字伯喈) 为其写铭文,蔡邕说:“我为许多人写过碑铭,往往多溢美之辞,使我惭愧不安。惟有给郭有道写碑铭,我心中无愧。”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德高望重,盛名符实,也用以指直书无愧。

【典形】 不愧蔡邕碑、伯喈无愧、林宗墓上碑、无愧辞。

【示例】

〔不愧蔡邕碑〕 宋·苏轼《孔长源挽词》之一:“君胜宜为夫子后,林宗不愧蔡邕碑。”

〔伯喈无愧〕 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林宗有道,伯喈无愧。”

〔林宗墓上碑〕 清·唐孙华《挽同年钱心水进士》:“摛辞愧乏中郎笔,辜负林宗墓上碑。”

〔无愧辞〕 唐·李商隐《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敢伐不加点,犹当无愧辞。”


猜你喜欢

  • 鱼书雁帛

    同“鱼书雁帖”。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见“鱼书雁帖”。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而外,不有

  • 瓜时而代

    又作“瓜代”。原意是次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来用作接替前人职务的代称。公元前687年,齐襄公委派连称、管至父两员将领戍守葵丘。因为当时正是瓜果成熟季节,齐襄公便说来年瓜熟时派人替换他俩。一年后,却音讯全

  • 忠臣叱驭

    源见“王尊叱驭”。谓不惧艰险为国效忠。唐雍陶《蜀中战后感事》诗:“词客题桥去,忠臣叱驭来。”

  • 还乡昼锦

    源见“衣绣夜行”。谓富贵后回归故乡,以示显荣。清汪绎《项羽》诗:“英雄岂作书生筭,也作还乡昼锦看。”述补 白天穿着锦衣归乡。指富贵后显耀于故乡。语本《汉书·项籍传》:“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

  • 邓禹笑拙

    同“邓禹笑人”。宋陆游《乞祠文未报》诗:“邓禹有灵应笑拙,周公无梦固知衰。”

  • 五湖愿

    同“五湖心”。宋吴则礼《声声慢.凤林园词》词:“白头共论胜事,须偿五湖深愿。”

  • 三虎贾

    同“三虎”。唐元稹《曲江老人》诗:“雄推三虎贾,群擢八龙荀。”

  • 觉非

    源见“陶令归去来”。表示对往昔的作为或遭遇的悔悟。唐刘商《春日患病》诗:“今日方知命,前身自觉非。不能忧岁计,无限故山薇。”宋苏轼《华山寄子由》诗:“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词语觉非】  

  • 醴泉出

    《竹书纪年》卷二“帝尧陶唐氏”:“帝尧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此事又见《尚书中候》。历代记载醴泉出甘露降等国祚祥瑞的典籍很多。后因以“醴泉出”用为象征国祚

  • 马耳东风

    源见“东风吹马耳”。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或互不相干。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之五:“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见“耳边风”。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说向市朝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