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不咬文嚼字,而领会要旨。现在指领会不求深刻,只停留在一知半解。陶潜(372-427年),又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出身士族,家道中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低微官职。当时正值士族门阀地主把持政权之时,官场黑暗腐败,乃决心归隐。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其精炼,具有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陶渊明年少时,志趣高远脱俗,曾经写了篇《五柳先生传》以明其志。其中说:“这位先生也不知是何许人,姓名字号都不清楚,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故以五柳先生为号。他性情闲静,不爱说话,不追求荣华富贵,喜好读书,读书时领会文章的主旨而不在词句上浪费工夫,每次遇到书中意旨和自己相合,便高兴地忘记了吃饭。”

【出典】:

宋书》卷93《陶潜传》2286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例句】: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姑娘听了,也不求甚解,但点点头。”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甚解,莫明其妙的。”


述宾 原指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而不刻意于咬文嚼字。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语出《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疑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的坏习惯,日后在学习上肯定会把漏洞百出当正常。”△用于描写读书不认真,也指读书的一种方法,只要大概了解,不必去追根究底。 →囫囵吞枣 生吞活剥 ↔穷源竟委 拔树寻根 寻根究底


解释解:明白,理解。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功夫。后指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出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便过起“躬耕自资”的隐士生活。到了晚年,生活困苦窘迫,但他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而是以古代的圣贤颜回自比,清高洒脱,怡然自得。《五柳先生传》是他晚年表明自己心志的一篇作品,文章以“五柳先生”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因为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作为称呼。他性格闲静,言语不多,不慕名利。喜欢读书,重在把握主旨、要领,而不钻牛角尖,不过分在字句上进行繁琐考证。每有新的领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好酒,但因为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这种情况,有时就准备了酒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想着一定要喝醉才行。喝醉退席后,也并不在乎离开还是留宿。家里四壁空空,遮不住风吹和日晒。短短的粗布衣服破破烂烂,补丁重叠;家里常常断粮,但心里安宁恬淡。他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显示自己的志趣。他完全忘记了得失,并坚守这种原则,直到生命的结束。

近义囫囵吞枣

反义追根究底

例句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求甚解的话,那么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词语不求甚解】  成语:不求甚解汉语词典:不求甚解

猜你喜欢

  • 团扇迎秋

    源见“班姬咏扇”。比喻妇女色衰失宠。唐杜审言《赋得妾薄命》诗:“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 喋喋

    言语噜苏。《汉书.张释之传》:“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后世称别人多言不息,为“喋喋不休”。【词语喋喋】   汉语大词典:喋喋

  • 如有用我者,其为东周乎

    为东周:建立一个东方的周王朝。 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王朝。 表示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语出《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

  • 顺天从人

    同“顺天应人”。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及嗣守大位,行其所闻,顺天应人,传授圣嗣。”见“顺天应人”。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及嗣守大位,行其所闻,~,传授圣嗣。”【词语顺天从

  • 悬梁刺股

    《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载:汉人孙敬,字文宝,晨夕闭门苦读,时人称他“闭户先生”。他还“以绳系头悬屋梁”,以警示疲倦打瞌睡。因家贫,曾编杨柳为简抄书。孙敬后来成为大儒。又《战国策.秦策一》载:战

  • 石家

    同“石崇家”。唐庄南杰《伤歌行》:“车驰马走咸阳道,石家旧宅空荒草。”

  • 封泥

    源见“泥封函谷”。谓关隘把守坚固。唐太宗《入潼关》诗:“弃?怀远志,封泥负壮情。”【词语封泥】   汉语大词典:封泥

  • 雄风

    源见“大王风”。指强劲之风或清凉舒爽之风。宋柳永《竹马子》词:“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词语雄风】   汉语大词典:雄风

  • 朱紫

    源见“以紫乱朱”。比喻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东观汉记.宗资传》:“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善士,朱紫区别。”《后汉书.陈元传》:“夫明者独见,不惑于朱紫;听者独闻,不谬于清浊。”【词语朱紫】   汉语大

  • 驯翟

    同“驯雉”。翟,古指长尾的野鸡。《南史.刘遵传》:“及弘道下邑,未申善政,而能使人结去思,野多驯翟,此亦威凤一羽,足以验其五德。”【词语驯翟】   汉语大词典:驯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