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剧孟任侠

剧孟任侠

指剧孟以行侠仗义闻名于当时,在河南地方有很大势力。后以此典指行侠仗义的人。当时,雒(Luò落)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二十里)地方有个人叫剧孟。雒阳人以会做商业买卖为有才能,但剧孟却以行侠显名于诸侯。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王国叛乱,条侯周亚夫当太尉(全国军事首脑),乘坐急速传送之传车快要赶到河南时,见到剧孟,周亚夫高兴的说:“吴、楚发起重大叛乱行动而不求剧孟参加,我知道他们是没有什么作为的。”此典又作“剧孟”、“托交剧孟”、“剧孟交”、“侠游东海”。

【出典】:

史记》卷124《游侠列传·剧孟》3184页:“雒阳(因在雒水之北而得名,三国魏改“洛阳”)有剧孟。周人(指雒阳人。因雒阳本是周朝成周城所在地)以商贾为资(才能),而剧孟以任侠(以行侠仗义为己任,凭力气打抱不平)显诸侯。吴、楚反(指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实以反对朝廷“削藩”而借口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条(今河北景县境)侯(周亚夫)为太尉,乘传车(驿舍急速传送之车子)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寻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

【例句】:

唐·李白《梁甫吟》:“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唐·李白《结客少年场行》:“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元·揭傒斯《赠王郎》:“世无剧孟交,不及青楼倡。” 明·陈子龙《奉酬皖城方密之见怀》:“侠游东海予仍剧,文苑西京君最良。”


【典源】 《史记·游侠列传》:“雒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汉书·游侠传》亦载。

【今译】 汉时洛阳有大侠士剧孟,当地人主要从事商业,而剧孟以仗义豪侠,打抱不平闻名于诸侯。吴楚诸侯国起兵反乱时,条侯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乱,乘车将到河南时,见到剧孟,高兴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找剧孟,我知道他们没什么本事的了。”

【释义】后以此典指好侠仗义的人。

【典形】 剧孟、剧孟交、托交剧孟、侠游东海、君似剧孟。

【示例】

〔剧孟〕 唐·李白 《梁甫吟》:“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剧孟交〕 元·揭傒斯《赠王郎》:“世无剧孟交,不及青楼倡。”

〔托交剧孟〕 唐·李白《结客少年场行》:“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侠游东海〕 明·陈子龙《奉酬皖城方密之见怀》:“侠游东海予仍剧,文苑西京君最良。”


猜你喜欢

  • 束身自修

    《后汉书.卓茂传》:“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束身:约束自己,不使放纵。自修:自我修养。“束身自修”,意谓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重视自身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不与坏人坏事

  • 五色棒

    同“悬棒”。唐李商隐《有感》诗之一:“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宋梅尧臣《送馀干李少府》诗:“休将五色棒,欲取洛阳名。”【词语五色棒】   汉语大词典:五色棒

  • 白发郎潜

    源见“郎潜白发”。指年老居官低微的人。宋苏轼《董储郎中尝知眉州访其故居留诗屋壁》:“白发郎潜旧使君,至今人道最能文。”【典源】《文选·张衡 (思玄赋)》:“尉尨 (mang) 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武

  • 茅茨不剪,采椽不斫

    茅草屋顶不加修剪,柞木椽( ㄔㄨㄢˋ chuàn 船)子不加刮削。传说上古尧作天子时的住房就是这样简朴。《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词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  成语:

  • 寸阴是惜

    同“禹惜寸阴”。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当效禹王,寸阴是惜。当效文王,日昃不食。”主谓 珍惜每一寸光阴。语本《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宋·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

  • 龙马精神

    源见“龙马”。比喻雄健旺盛、奔驰跃进的精神。多指老年人老而弥健,精神旺盛。唐李郢《上裴公》诗:“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偏正 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比喻高昂旺盛的精神。唐·李郢《上裴晋公》诗:“

  • 跿跔科头

    跿( ㄊㄨˊ tú 徒)跔( ㄐㄩ jū 拘):腾跳踊跃。科头:不戴帽子。形容兵士的勇敢。《战国策.韩策》:“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贯颐:弯弓。

  • 昭王市骨

    同“燕昭市骏”。唐柳宗元《斩曲几文》:“昭王市骨,乐毅归燕。”

  • 栩栩蝶

    源见“庄周梦蝶”。喻指闲适自得的人。宋沈辽《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肯羡冥冥鸿,安知栩栩蝶?”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形容愁思无穷无尽。语出南唐.李后主《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元.无名氏《百花亭》二折:“他为我胭憔粉瘦,我为他绿惨红愁。呀!恰便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