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

形容成绩优异,名次排在最前列。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出兵伐郑。郑国战败求和。几个月后,晋国才以荀林父为统帅,带兵救郑。途中听说郑国已向楚国屈服并缔结盟约,便想回师返国,等楚军退后再来伐郑。对于这一主张,晋大夫士会十分赞成。他说:“楚自孙叔敖担任令尹以后,有选择的使用楚国法典中好的部分。行军时,右军作为侧翼以防不时之虞;左军专管宿营;前锋负责侦察敌情,以茅为旌,发出信号,以防万一。中军负责权衡轻重;后军作为殿后。各级军官都按不同旗号所指方向前进。不待下令,士兵即按预先布置分头行动。这说明他这个人擅长以法治军。

【出典】:

左传·宣公十二年》: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例句】:

清·昭《啸亭杂录续录·莫葆斋》:“少入成均,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主谓 前茅,春秋时代,楚国军队用茅草做为报警的信号,行军时拿它走在队伍的前面,遇有敌情,则举茅为号,以告后面部队。现指考试或竞赛成绩排在最前面。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在1978年、1979年,我完成的拍摄任务又是在厂里~,因此又被评为厂以及上海市电影局的先进工作者。”△褒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业绩。→首屈一指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名落孙山 屡试不第 榜上无名


解释春秋时,楚国军队在行军时,前哨如果遇到敌情,则举茅草以示警。比喻名次排列在前面。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春秋时期,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一会儿依附于晋,一会儿依附于楚,晋楚两国常常因为郑国发生战争。公元前597年春,楚国出兵郑国,占领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国君郑襄公脱掉国君的衣服,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给楚庄王赔礼道歉。又派子良前去充当人质后,楚军退兵讲和。

夏季六月,晋国军队去救郑国。才到黄河,晋军主帅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就打算回去,说:“现在出兵已晚,不如等楚军回去后我们再出兵攻郑。”上军将军士会赞同荀林父的意见,并进一步分析说:“楚国以孙叔敖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实行楚国好的法典。军队出动时,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柴割草做歇息的准备,前军以茅草为旌旗开路防备万一,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压阵。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而采取行动,军政事务不必等待主帅下令就能做好准备。所以他们很好地吸取了古代的战争经验,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士会看来,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之争锋。

遗憾的是,晋军中军副帅先縠不听号令,刚愎自用,率领自己所部独自渡河邀战。荀林父担心先縠失败后自己还得承担罪责,不得已下令全军渡河,驻扎在邲地。于是晋楚在这里进行了名列春秋时代四大战役之一的邲之战。这场战争由于晋军主帅迟疑寡断,临战不备,以致大败。战后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而楚国成为中原的新兴霸主。

近义独占鳌头

反义名落孙山

例句

每次考试,张一航都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词语名列前茅】  成语:名列前茅汉语词典:名列前茅

猜你喜欢

  • 甘公

    《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在齐,甘公。”甘公即甘德,战国 齐人,擅天文星占。后以“甘公”借指占卜的人。宋 陈人杰《沁园春.庚子岁自寿》词:“未省吾生,石室云林,金门玉堂。但吕公来说,风神清怪

  • 七相五公

    《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

  • 恩勤

    《诗.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郑玄笺:“《鸱鸮》之意殷勤于此,稚子当哀闵之。”后以“恩勤”指父母尊长抚育晚辈的慈爱和辛劳。宋范成大《外舅挽词》:“笑语犹寻梦,恩勤已隔生。”明归有光《招

  • 轼蛙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越王虑(谋)伐吴,欲人之轻死(想使战士勇敢不怕死)也,出见怒蛙(指瞪目鼓腹如怀怒气的蛙),乃为之式(式,同轼,轼本是古代车前的横木,此指凭俯车前横木以示敬意)。从者曰:‘

  • 洛阳少年

    同“洛阳才子”。唐高適《古歌行》:“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 鸡鹄

    《庄子.庚桑楚》:“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有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鹄,天鹅。因以“鸡鹄”喻才能大小不同的人。宋苏轼《和陶读山海经》之七:“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 东市琴

    源见“广陵散”。感叹人事凋零,贤士被害。清顾炎武《送李生南归寄戴笠王锡阐二高士》诗:“惊闻东市琴,涕陨堂前筑。”

  • 不蔓不枝

    枝,也作“支”。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原指莲梗的不旁生枝节,后多借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简洁流畅而能

  • 精卫衔石

    同“精卫填海”。晋左思《吴都赋》:“精卫衔石而遇缴,文鳐夜飞而触纶。”【词语精卫衔石】  成语:精卫衔石

  • 操斧伐柯

    《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中庸》引此文,朱熹集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因以“操斧伐柯”喻可就近取法。晋陆机《文赋》:“至于操斧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