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笔如椽

大笔如椽

亦作“如椽大笔”。象椽子一样大的笔。比喻文笔刚健有力,文章气势宏伟。王殉(350-401年),字元琳,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之孙。初为桓温掾,晋孝武帝司马曜时为尚书右仆射。时孝武帝颇好典籍,王殉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一次他夜里梦见一个人送他一枝如椽子般的大笔。醒来后,他对别人说:“这说明最近应有用大手笔的事。”果然,孝武帝不久病死,哀册谥议一类的文书,都由王殉起草。

【出典】:

晋书》卷65《王殉传》1756页:“殉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

【例句】:

唐·李商隐《韩碑》:“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宋·杨万里《谢邵德称示淳熙圣孝诗》:“古人浪语笔如椽,何人解把笔题天;昆仑为笔点海水,青天借作一张纸。” 清·钱谦益《致龚芝麓三首》其一:“每有撰述,为之心悸手战,敢借重如椽大笔,略为扫除。”


主谓 比喻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梁实秋《雅舍小品》:“王珣梦~,果然成大手笔。”※椽,不读作yuán。△褒义。 多用于写作方面。↔雕虫篆刻。也作“笔大如椽”、“如椽健笔”、“如椽大笔”。


【典源】 《太平御览》 卷六○五引《世说》 曰:“王东亭尝梦有人与大笔,其管如椽。既觉,说人云:‘当有大手笔事。’不日,烈宗晏驾,哀策谥议,并王所作也。”《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新唐书·苏颋传》:“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今译】 晋代王珣曾梦见有人给他一只大笔,笔管有屋椽那样粗,醒来以后,对别人说:“将会有大著作事。”不久孝武帝去世,哀策谥议,都是由王珣起草的。又唐代苏颋与张说都以文章著名,两人声望相当。苏颋封许国公,张说封燕国公,人称“燕许大手笔”。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人文才宏富优美; 也用以指大著作、大作家。

【典形】 笔如椽、椽笔、大笔、大手笔、如椽笔、如椽大笔、燕许、笔若明堂椽、笔如修椽、如椽健笔。

【示例】

〔笔如椽〕 宋·黄庭坚《再用前韵咏子舟》:“非公笔如椽,孰能为之大。”

〔椽笔〕 宋·张元干《次韵元功才友道中见贶》:“客里题诗相慰藉,羡君椽笔盖螭头。”

〔大笔〕 宋·苏轼《次韵钱穆父》:“大笔推君西汉手,一言置我二刘问。”

〔大手笔〕 唐·李商隐《韩碑》:“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如椽笔〕 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如椽大笔〕 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之四:“如椽大笔盈怀袖,莫忘东山父老忧。”

〔燕许〕 金·元好问《杨之美尚书挽章》:“千古孙刘有余责,一时燕许更谁同。”


【词语大笔如椽】  成语:大笔如椽汉语词典:大笔如椽

猜你喜欢

  • 文翁儒化

    同“文翁化俗”。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诗:“诸葛 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 生桑之梦

    《三国志.杨洪传》“洪迎门下书佐何祗”裴松之注引晋陈寿《益都耆旧传.杂记》:“〔何祗〕尝梦井中生桑,以问占梦赵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祗笑言‘得此足矣’。初

  • 管窥豹

    同“管中窥豹”。清赵翼《题陈东浦藩伯敦拙堂诗集》诗:“旷代有东浦,孤诣戛独造。渊源溯雅骚,根柢本忠孝。读书破万卷,陋彼管窥豹。”

  • 黄车

    同“黄车使者”。《孽海花》四回:“醉后诙谐,成黄车之掌录;麈馀咳吐,亦青琐之轶闻。”【词语黄车】   汉语大词典:黄车

  • 碧鸡使

    《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下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三国魏.如淳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西汉宣帝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於是派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

  • 庾公病

    《晋书.庾亮传》:“会寇陷邾城,毛宝赴水而死。亮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亮自邾城陷没,忧慨发疾。会王导薨。征亮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又固辞。”东晋重臣庾亮,因军事失利,邾城陷落,忧慨发病

  • 谢家兄弟

    《宋书.谢方明传》附《谢惠连传》:“子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能属文,兄族灵运相知赏。”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族弟惠连相友爱,二人都以才名著称。后用以比拟有文才的兄弟。唐.耿湋《春日书情寄元校书伯和相国元

  • 马埒编金泉

    源见“金埒”。形容生活奢靡。宋苏轼《次韵王晋卿和烟江叠障图》:“管弦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赵克宜注:“金泉,即金钱。”

  • 荀爽

    《后汉书.荀爽传》:“爽字慈明,一名谓。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爽出仕后,

  • 不追既往

    见“既往不咎”。清·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李大臣所谕,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绝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词语不追既往】  成语:不追既往汉语大词典:不追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