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

原意是说儒者以仁为己任,虽师亦无所逊。后则泛指应该做的事就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推让。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说,如果遇见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老师,也不应谦让,而应主动地去做。

【出典】: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


偏正 遇到应做的事,不推诿,主动去做。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高和《越轨诉讼》:“赵雅兰拦了一辆车,两人把东西搬到车上,赵雅兰坐后边,张警察~地坐到了司机旁边。”△褒义。用于描写积极主动做事。→义不容辞自告奋勇 责无旁贷 义无反顾 毛遂自荐↔善为我辞 推三阻四 萎缩不前


解释当:面对。让:谦让,辞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主动去做,绝不推诿。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仁”。“仁”就是维护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包括忠孝、信义、智勇、爱人等广泛的内容。在儒家的观念中,天、地、君、亲、师都是顶礼膜拜的对象。但是,孔子在这里说:“面对仁义的时候,不必和老师谦让。”似乎老师都可以不尊重,其实并非这样。

孔子讲这句话的目的,在于教育弟子们以仁爱为己任。面对仁义之事,应当勇往直前,决不推诿。宋人邢昺也注释说:“这句话说的是施行仁义的急迫。弟子之道,在于做事时应当谦让于老师。但是假如面对的是施行仁义之事,就不必再和老师谦让了。”

现在“当仁不让”的含义已经扩大,不但仁义之事应当主动去做,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也都应当自觉主动地去做。

近义义不容辞

反义推三阻四

例句

他以一种当仁不让的神气立刻接受了委托,兴奋地跳着去了。


【词语当仁不让】  成语:当仁不让汉语词典:当仁不让

猜你喜欢

  • 仙人氅

    源见“王恭鹤氅”。指鹤氅,美称用毛羽制成的外套。泛指高雅的衣着。清李渔《闻过楼》一回:“到这时候,真个是富贵逼人来,脱去楚囚冠,披却仙人氅。”

  • 糟糠之妻

    借指共患难的妻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俊臣含泪道: ‘糟糠之妻,同居贫贱多时,今遭此大难,流落他方,存亡未卜。’ ” 参见:○贫贱交偏正 贫穷时患难与共的妻子。《英烈传》65回:“且使垂白之母

  • 泼火

    源见“泼火雨”。指春雨。宋 毛幵《满江红》词:“泼火初收,秋千外,轻烟漠漠。”【词语泼火】   汉语大词典:泼火

  • 扫墓望丧

    《文选》卷五四唐李善注引《汉书》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腊,祭名,在每年十二月举行,腊祭之日为腊日。汉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这一天举行的祭祀活动叫正腊)。到洛阳,适见报

  • 平成

    源见“天平地成”。谓万事安排妥帖。明杨慎《别陈玉泉》诗:“平成绍禹绩,玄圭献尧天。”【词语平成】   汉语大词典:平成

  • 间不容发

    谓两者之间相距极微,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死与生、成与败极为接近,比喻形势紧迫危急到了极点。淮阴人枚乘(?一前140年),字叔。西汉辞赋家。初为吴王刘濞(bì必)郎中,上书劝刘濞不要谋反,说:“如果用

  • 楚人咻

    源见“一傅众咻”。比喻所处环境不好,做事不能有所成就。宋王安石《寓言》诗之二:“不得君子居,而与小人游……如傅一齐人,以万楚人咻。云复学齐言,定复不可求。”【词语楚人咻】   汉语大词典:楚人咻

  • 首阳饿

    源见“采薇”。形容忍饥挨饿,坚守节操。宋陆游《当食叹》诗:“贪夫五鼎烹,志士首阳饿。”

  • 干父

    同“干父之蛊”。宋苏辙《次韵子瞻特来高安相别》:“迟年最长二十六,已能干父穷愁里。”【词语干父】   汉语大词典:干父

  • 鱼贯而入

    原为“鱼贯而进”。象游鱼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前进或进入。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在两淮屯田,广开漕渠。后为镇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公元2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