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晋国范氏家族被灭亡的时候,有一个人乘机到范家偷了一口大钟。想背走他,钟大背不动。他就用锤子把它打成小块,谁知一锤下去,响声大作。盗钟的人害怕别人听见,马上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出典】:

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9回:“贾政也掌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连动 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本《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红楼梦》9回:“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哄人而已。”△贬义。多用于想方设法掩盖掩盖不了的事。→自欺欺人。也作“塞耳盗钟”、“掩耳盗钟”、“掩耳偷铃”。


解释掩:捂。盗:偷盗。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yǎn,遮蔽,掩盖)其耳。”

春秋时,晋国的贵族赵简子消灭了范氏家族后,有人趁机去拣范家的东西。有个人弄到了一口大钟,打算背着它跑掉。但是钟太大背不动,于是那人就用大锤砸烂它,钟发出了洪亮的声音。那人害怕别人听见钟声来和自己抢夺,就赶紧蒙上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吕氏春秋》记载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应当有自知之明,应当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害怕别人听到自己的过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害怕自己听到自己的过错就不对了。作为国家的君主害怕听到自己的过错,难道不像那个蒙着自己耳朵偷钟的人吗?

近义自欺欺人

例句

这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做法实在可笑!


【词语掩耳盗铃】  成语:掩耳盗铃汉语词典:掩耳盗铃

猜你喜欢

  • 辟人之士

    政治混乱,离开无道之君而去就有道的人。《论语.微子》:“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同“避”。而:同汝,你。辟人之士:指孔子。辟世之士,指长沮( ㄐㄩˋ jù 聚)、桀溺。这句是

  • 浮瓜沉李

    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浮瓜沉李,甘凉消暑。后以“浮瓜沉李”做为消夏乐事之称。唐.杜甫《解闷》诗十一:“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宋.辛弃疾《临江仙.老

  • 乐以忘忧

    快乐得忘记了忧愁。语出《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后汉书.逸民传.法真》:“处士法真,体兼四业,学穷典奥,幽居恬泊,乐以忘忧。”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野老清谈,

  • 撄鳞

    同“犯鳞”。清曹尔堪《季天中给谏病没于辽左赋诗吊之》:“撄鳞奏草动宸居,海内争传痛哭书。”【词语撄鳞】   汉语大词典:撄鳞

  • 老瓦盆

    唐.杜甫《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老瓦盆指民间粗陋酒器,元代散曲中常用杜诗诗意,以“老瓦盆”喻指隐士的酒器。元.贯云石《双调.水仙子》《田家》:“

  • 寸丝不挂

    赤身裸体。佛教徒用以比喻心无障碍、挂累,十分坦荡。《传灯录》卷八:南泉和尚问陆亘:“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主谓 原喻心中无所牵挂。后多指赤身裸体。语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8:“

  • 箭驰

    象飞箭似地奔驰。汉代张衡《南都赋》:“总括趋欱,箭驰风疾。”欱( ㄏㄜ hē 呵)啜吸,这是形容江河汇合东趋如海吸百川。唐方干《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诗:“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

  • 起舞鸡鸣

    同“闻鸡起舞”。唐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词语起舞鸡鸣】  成语:起舞鸡鸣

  • 文成食马肝

    指汉武帝晚年迷信鬼神求仙方,被他所封之文成将军欺骗。汉武帝杀死文成将军少翁,并隐讳说他是吃马肝死的。后以此典比喻方术鬼神事。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姓刘名彻,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在位期间,接

  • 墨子悲

    源见“墨子悲染丝”。借指染丝。唐司空曙《长林令卫象饧丝结歌》:“主人调盘盘素丝,寒女眷眷墨子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