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揠(yà),拔起。长(zhǎng)。揠苗助长,比喻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孟子在谈到他自己的浩然之气时说,要培养这种浩然之气,一定要使自己的各种活动自然合乎道义,而不要故意做作。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养气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的规律去加速成长。因为有时这种帮助反而坏事。为此,他举了一个揠苗助长的例子。他说,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把苗拔高的人,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对家中人说,今天简直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早就干枯了。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例句】:

宋·吕本中《紫微杂说》:“学问功夫,全在浃洽涵养蕴蓄之久,左右采择,一旦冰释理顺,自然逢源矣,非如人强袭取之,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连动 揠,拔。把苗拔得高些,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国粹与欧化》:“正如一颗小小的稻或麦的种子,里面原自含有长成一株稻、或麦的能力,所需要的只是自然的养护,倘加以宋人的~,便反不免要使他‘苗则槁矣’了。”※揠,不读作yǎn;长,不读作cháng。△贬义。多用于工作或学习方面。 →欲速不达 ↔因势利导瓜熟蒂落。也作“拔苗助长”。


【词语揠苗助长】  成语:揠苗助长汉语词典:揠苗助长

猜你喜欢

  • 窦武忠谋

    《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武既辅朝政,常有诛剪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亦素有谋。……武先白诛霸及中常侍苏康等,竟死。武复数白诛曹节等,太后冘豫未忍,故事久不发。……瑀盗发武奏,骂曰:‘中官放纵者,自可

  • 前度桃花

    源见“前度刘郎”。谓未能忘怀之物。宋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词:“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 砺带之盟

    源见“河山带砺”。指汉代封爵之盟誓。谓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明史.顾时吴祯薛显等传赞》:“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砺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 晋武焚裘

    《晋书.武帝纪》:“(咸宁四年十一月辛巳)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于殿前。”有一个叫程据的人献给晋武帝一领“雉头裘”。武帝认为是奇装异服,便在殿前当众焚毁。后因用为帝王崇尚俭朴

  • 花甲子

    唐赵牧《对酒》诗:“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代朋友聚饮行令或记数用酒筹。酒筹品类很多,其一是写有天干或地支的筹子,用以依次错综搭配,称“花甲子”。因其不重复错综的最高数为六十,故亦以借称人

  •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貌:相貌。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人,孔子弟子。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好坏,对澹台灭明这样的人,就判断错了。 表示看人不能仅看他的外貌。语出《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孔

  • 穷鸟入怀

    穷鸟:无处栖身的鸟。无处栖身的鸟投入人的怀抱。比喻在处境极其困难时投靠别人。邴原,字根炬,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少以节操著称,黄巾起义时避居辽东,后得归,为曹操司空椽,署丞相征事。黄巾大起义时,邴

  • 绝伦逸群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 不是折腰具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喻清高有骨气之人。宋黄庭坚《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鞋称老夫。”

  • 屋上建瓴

    从屋顶上往下倒瓶子里的水。形容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宋 苏轼《徐州上皇帝书》:“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驺发,突骑云纵,真若屋上建瓴水也。”参见“高屋建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