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汲黯卧治

汲黯卧治

指汲黯(àn岸)为官用清静治理有成效,汉武帝再调任他为官,借重他“卧而治之”。后以此典比喻地方官吏为政清简,地方太平。汲黯(?——前112年),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他生性孤傲,谈吐直率,在汉武帝时任中大夫(郎中令属官,掌议论),常廷争直谏,使汉武帝不快。汲黯外调东海郡(郡治今山东郯城西北)做太守(一郡行政最高长官),他学习黄帝、老子言论,治理官府和民众事务,爱好清静无为,选择郡丞和能干之书史,把郡中事务都委托给他们。汲黯治理郡政,只是掌握与督责检查大纲,不苛求琐碎细节。汲黯经常生病,躺在卧室里面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大为太平安定。汉武帝派使召汲黯任命为淮阳郡(今河南鹿邑、柘城、扶沟等县)太守。汲黯拜伏在地辞谢不接印,诏书多次强迫给他,然后接受诏命。汉武帝说:“您轻视淮阳郡吗?我日后再将召您回来。现因淮阳郡官吏和百姓不相融洽,我只是借重您的威名德望,请您躺卧着治理好了。”汲黯处理郡政仍然按照过去清静治理之方法,淮阳郡政事清明。此典又作“卧治”、“卧理”、“东南卧理”、“淮南卧理”、“淮阳绩”、“汲黯卧理”、“卧淮阳”、“淮阳卧”。

【出典】:

史记》卷120《汲郑列传》3105、3110页:“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例句】:

南朝梁·丘迟《旦发鱼浦潭》:“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至如卧理称难,坐啸匪易。披裳问疾,垂爱景以字人。”唐·李颀《奉送漪叔游颍川》:“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唐·贾岛《送汲鹏》:“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 宋·刘敞《睡起》:“愧无淮阳绩,高卧亦终年。” 宋·苏辙《寄题密州新作》:“谢安未厌频携妓,汲黯犹须卧理民。” 宋·苏辙《次韵张君病起》:“去卧淮阳从病守,功名他日许君期。” 清·唐孙华《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暂烦淮阳卧,还卜颍川相。”


【典源】 《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 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上曰:‘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汉书·汲黯传》亦载。

【今译】 汲黯字长孺,汉武帝时为东海太守,他治政主张清静无为,把握大的要旨,而不苛求小节,自己卧病在室内不出,东海大治。后淮阳一带民私铸钱,又特意起用他为淮阳太守,汲黯辞以多病,武帝说:“你不愿去淮阳吗?我特意召你去,淮阳官吏与百姓有矛盾,我是借重你的威望,你只要在那养病就可以治理的。”汲黯至郡仍像在东海一样治理,淮阳政事也清明了。

【释义】 后以此典称扬地方官吏为政清简,地方太平。

【典形】 东南卧理、淮南卧理、淮阳绩、淮阳卧、汲黯卧理、卧淮阳、卧理、卧治、汲黯简靖、淮阳效理、淮阳高卧、淮阳多病、薄淮阳。

【示例】

〔东南卧理〕 唐·李颀《奉送漪叔游颍川》:“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淮南卧理〕 唐·贾岛 《送汲鹏》:“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

〔淮阳绩〕 宋·刘敞《睡起》:“愧无淮阳绩,高卧亦终年。”

〔淮阳卧〕 清·唐孙华《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暂烦淮阳卧,还卜颍川相。”

〔汲黯卧理〕 宋:苏辙《寄题密州新作》:“谢安未厌频携妓,汲黯犹须卧理民。”

〔卧淮阳〕 宋·苏辙《次韵张君病起》:“去卧淮阳从病守,功名他日许君期。”

〔卧理〕 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至如卧理称难,坐啸匪易。披裳问疾,垂爱景以字人。”

〔卧治〕 南朝梁·丘迟《旦发鱼浦潭》:“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猜你喜欢

  • 映萤

    源见“囊萤照读”。形容勤学苦读。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穿壁未勤,映萤愈甚。”

  • 汉坛三拜

    源见“韩信登坛”。指韩信拜将。元张可久《卖花声.客祝》曲:“忆淮阴年少,灭楚为帅,气昂昂汉坛三拜。”

  • 江东步兵

    《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张翰字季鹰,因为他的性格放任不羁,很像阮籍,故当

  • 黄雀报珠

    源见“黄雀报”、“隋侯珠”。谓感恩图报。清蒲松龄《答汪令公见招》诗之三:“倘逐紫鳞藏壑去,拟随黄雀报珠来。”

  • 内相

    《新唐书.陆贽传》:“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天子尚以辈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进见,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翰林学士本不应参与政事,但陆贽得宠常得参与,故后称翰林学士为内

  • 骥尾

    源见“蝇附骥尾”。喻追随先辈、名人之后。亦常用为自谦的套语。明王玉峰《焚香记.赴试》:“若二位高才,必当首擢,既蒙提挈,愿为骥尾。”【词语骥尾】   汉语大词典:骥尾

  • 禁鼎一脔

    源见“禁脔㈠”。借指极珍奇之物。明沈鲤《〈张太岳集〉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脔,尝者可以知其味已。”主谓 钟鼎里的一块肉。比喻珍贵的美食。明·沈鲤《〈张太岳集〉序》:“嗟乎,斯亦~,尝者可以知其味已。

  • 娥魄

    同“娥月”。唐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鹫岭飞夏服,娥魄乱雕弓。”【词语娥魄】   汉语大词典:娥魄

  • 毛生捧檄心

    源见“毛义捧檄”。指出仕取俸孝亲之心。明吴廷翰《送陈邦直教临海》诗:“韦氏传经业,毛生捧檄心。”

  • 乌照

    源见“三足乌”。指日光。南唐李煜逸句:“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词语乌照】   汉语大词典: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