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王商止讹

王商止讹

讹(é鹅):错误,谣言。止讹:平息谣言。王商(?-前25年)字子威,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其父王武是汉宣帝的舅父,王商袭爵为乐昌侯。成帝时,官左将军,后为丞相。后为大将军王凤陷害,免相后呕血而死。建始三年(前30年)秋天,京城长安百姓们无故相惊扰,传说洪水将要淹没长安,百姓惊恐逃避,人们互相在奔跑中践踏,老人和孩子们发出哭号声,长安一片混乱。汉成帝亲自来到前殿,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将军王凤轻信谣言,提出:请太后、皇上和后妃转移到船上,让官吏百姓登上城楼来躲避洪水。群臣都同意王凤的说法。当时任左将军的王商却力排众议,认为这种传言毫无根据,不应让吏民登上城楼躲避,这样做只会使百姓更加惊恐不安。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劝告。后来,长安城内秩序略见安定。事实证明,所谓发洪水的传言是谣传的。后以此为典,咏临危不惊,沉稳而有主见的大臣。

【出典】:

汉书》卷82《王商传》3369、3370页:“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商父武,武兄无故,皆以宣帝舅封。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父薨,商嗣为侯。……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例句】:

唐·李瀚《蒙求》:“桓潭非谶,王商止讹。” 元·脱脱《宋史·张咏传》:“止讹之术,在乎识断。”


猜你喜欢

  • 竹笑

    宋苏轼《石室先生画竹赞》:“竹亦得风,夭然而笑。”后以“竹笑”形容竹子遇风摆动的姿态。元李衎《竹谱详录.竹态》:“竹得风,其体夭屈谓之竹笑。”【词语竹笑】   汉语大词典:竹笑

  • 跖犬吠尧

    跖,传说中春秋时期的著名盗贼;尧,传说中的古代圣明之君。跖犬吠尧,意谓各为其主,而不管好人坏人。齐国将领田单率军破燕,恢复齐国七十余城,因而受封为安平君,掌握齐国军政大权。这时,齐国一个叫貂勃的臣子和

  • 楚重瞳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汉时儒者)曰,舜目盖重瞳子(眼中有两个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后因称项羽为“楚重瞳”。元.赵显宏〔黄钟.刮地风〕《叹世》:“韩元帅阵开,楚重瞳命衰,汉高

  •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比喻事权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命令大夫士蒍在蒲、屈两地为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筑城。士蒍草草完事,夷吾向晋献公告状。为此,晋献公对士蒍进行批评。士蒍分辩道:“我还未听说家中未死人

  • 仙人梅

    同“仙梅”。清黄景仁《游吴四明山放歌》:“寻真惝恍得灵蠋,此处曾隐仙人梅。”

  • 希夷

    《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或虚寂玄妙的境界。南朝 梁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钻仰。”唐钱起《奉和

  • 韦皋命穷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张延赏相公,累代台铉。每宴宾客,选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公晋卿之女也。夫人有才鉴,甚别英锐,特选韦皋秀才,曰:‘此人之贵,无以比俦。’既以女妻之,不二三岁,以韦

  • 红拂私奔

    唐.杜光庭《虬髯客传》记载:隋末,宰相杨素有一张姓侍妾,名出尘,常手执红拂。一次,李靖谒杨素,红拂见李气宇轩昂,遂与李私奔,赵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后常以“红拂私奔”比喻慧眼识人、为追求美满婚姻而抗争的

  • 羹颉侯

    源见“丘嫂颉羹”。汉高祖刘邦给其侄子刘信的封号。表示不忘旧怨。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引田时秀《感兴》诗:“百年身世槐安国,千古人情羹颉侯。”

  •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参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弘靖论兵书》:“~,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词语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成语: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汉语大词典:愚者千虑,或有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