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画地为牢

画地为牢

相传上古时,在地上画圈,让犯罪者站在圈内,以示惩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猛虎在深山时,百兽望见都震惊害怕,等到把它关在陷阱和栅栏里,就摇着尾巴乞求食物了。这是人的威力使它逐渐被约束而驯顺了。所以士人看见画地为牢,就绝不走进去;面对木刻的狱吏,就决不置答。这就是人们往往在未遇刑前就态度鲜明地自杀,以避免受辱的原因啊!”这是嫉恨苛酷狱吏的悲愤之辞,因作咏囚系之辱的典故。也比喻只允许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

【出典】:

汉书》卷62《司马迁传》2732页:“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阱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文颖注曰:“未遇刑自杀,为鲜明也。”

【例句】:

唐·骆宾王《畴昔篇》:“画地终难入,书空不自安。” 元·岳伯川《铁拐李》一折:“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画地为牢。”


兼语 相传上古时刑律规定:在地上画圈,令犯人站立圈中就表示惩罚。这就像后来的牢狱。后比喻只许在限定的范围内行动,不得逾越。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势不可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贬义。多用于行为方面。→固步自封 ↔破门而出。 也作“划地为牢”、“画地成牢”、“画地为狱”、“画地作狱”。


解释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就像后代的监狱。后用来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汉武帝时,发生过一场征讨匈奴的战斗,由汉武帝爱妃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指挥,李陵带领五千人作为先锋。战斗初期,李陵所部横扫匈奴,非常顺利,以至于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匈奴王单于非常害怕,发动全国可以拉弓射箭的人,一起围攻李陵。最终李陵因为弹尽粮绝,援兵无望而被迫投降。李陵投降前,捷报频传,朝廷官员也都尽拣皇帝爱听的话说。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大家又异口同声地贬损李陵。当时司马迁正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汉武帝就问他对这事的看法。司马迁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对战场情况的分析,说李陵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的投降是因为救兵没有按时赶到造成的。汉武帝听到这样的回答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是在诋毁李广利,就将他交给大理寺审讯,结果被判宫刑。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改任中书令,他在给任少卿的一封回信中述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愤心情。其中说道:猛虎在深山中的时候,百兽都害怕,等到被关进笼子,就会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因为威势被逐渐约束的结果。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尤其不能被关进牢房消磨掉自己的气节,所以即使地上画个圈作为牢房,也不可进入,即使削个木人作为审判的官吏,也不可面对,应该在刑法加身前早早自杀,以免遭受屈辱。自己之所以接受宫刑而没自杀,是因为《史记》还没有写完的缘故。


【词语画地为牢】  成语:画地为牢汉语词典:画地为牢

猜你喜欢

  • 盍彻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谓何不用周代十分抽一的税率。有若认为薄赋则民足,民足则君亦足。后因以“盍彻”指施行仁政。宋苏轼《太常少卿赵瞻可户部侍

  • 明月珠

    参见:隋侯珠【词语明月珠】   汉语大词典:明月珠

  • 神女阳台

    源见“巫山云雨”。指男女幽会。清尤侗《为蒋旷生悼亡姬戴陵涛》诗之六:“神女阳台刚一梦,如君荐枕已三年。”

  • 避风台

    《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事》:“飞燕使佽飞之,士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缕结飞燕之裾,常恐曰:妾微贱何复得预缨结之游,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传说汉成帝同赵

  • 熊罴吉梦

    源见“梦熊罴”。生男预兆。明徐霖《绣襦记.汧国流馨》:“鱼水愿和同,早叶熊罴吉梦。”

  • 刘舆腻

    《晋书.刘琨传》附《刘舆传》:“舆字庆孙。俊朗有才局,与琨并尚书郭奕之甥,名著当时。……东海王越、范阳王虓之举兵也,以舆为颍川太守。及河间王颙檄刘乔讨虓于许昌,矫诏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距逆

  • 平地青云

    唐曹邺《杏园宴呈同年》诗:“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后以“平地青云”比喻境况突然好转,顺利无阻地达到很高的地位。金元好问《送端甫西行》诗:“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并列 青云,高空,比喻高

  • 雪中送炭

    《宋史.太宗纪二》载: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二月壬戌,“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遣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这是“雪中送炭”的典事本源,后因用为比喻济人之急。宋.范

  • 枕瀑流

    源见“漱石枕流”。借指隐居。唐林嵩《赠天台王处士》诗:“赤城不掩高宗梦,宁久悬冠枕瀑流。”

  • 个中之人

    见“个中人”。【词语个中之人】  成语:个中之人汉语大词典:个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