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知音

知音

源见“伯牙鼓琴”。比喻知己。三国 魏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亦特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彼此了解而关系又很亲密的朋友便称为 “知己”,这种知己的朋友便是 “知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小官吏很会弹琴,曲调典雅动听,但一般人都听不懂曲调的意思,可谓曲高和寡知音少。有次他返乡坐船从汉水经过,是夜月白风清,景致甚好,心情也特别好,于是在船头焚香弹起琴来。当时有个晚归的樵夫叫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一段曲子后,情不自禁地喝彩道: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又接着弹了一段,钟子期又称赞道: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的琴声之意: 好啊,好啊! 志在高山,意在流水啊!

这时,俞伯牙再也坐不住弹琴了,连忙把钟子期请到船上坐叙,称钟子期为自己的 “知音”。

樵夫钟子期是个隐士,很有才学。后来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后,便 “摔琴谢知音”,不再弹琴了,因为无人懂他的曲调了 ( 无人知音了) 。他们二人相会相谈的地方,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龟山脚下,那里现有 “古琴台”游览胜地。

知己的朋友为 “知音”,缘于上述故事。此事 《列子·汤问》有记载。


【词语知音】   汉语词典:知音

猜你喜欢

  • 光天化日

    本指所谓太平盛世,后指白昼人多场合。《红楼梦》第二回:“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中。”光天:光明的白天。化日:太平的日子。并列

  • 坠天花

    源见“天花乱坠”。谓极尽言谈之妙。清李渔《比目鱼.耳热》:“我便坠天花,也说不出他浑身的娇法。”

  • 败锥

    源见“毛遂自荐”。指才智不足。明袁宏道《别方子公》诗:“空囊唯败锥,饥程如何度?”

  • 鸟使

    同“青鸟使”。宋林景熙《催梅》诗:“禁中鼓绝花奴老,海上宫深鸟使迟。”【词语鸟使】   汉语大词典:鸟使

  • 走犬亨

    同“走狗烹”。亨,通“烹”。《汉书.蒯通传》:“大夫种存亡越,伯句践,立功名而身死。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词语走犬亨】   汉语大词典:走犬亨

  • 画龙点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 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遂用“画龙

  • 圯下兵法

    同“圯桥书”。宋陈亮《子房贾生孔明魏徵何以学异端》:“子房为高帝谋臣,从容一发,动中机会,而尝超然于事物之外,此岂圯下兵法之所有哉?”【词语圯下兵法】   汉语大词典:圯下兵法

  • 参军拄笏

    源见“拄笏看山”。形容为官狂放不羁。宋黄庭坚《再次韵呈明略》:“参军拄笏看云气,此中安知枯与荣。”

  • 乘鲤

    源见“琴高乘鲤”。比喻登仙。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羽化如乘鲤,楼居旧冠鳌。”【词语乘鲤】   汉语大词典:乘鲤

  • 叔夜弦

    源见“广陵散”。优美动听的琴声,用以形容悠闲自得的归隐生活。唐韩翃《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落照渊明柳,春风叔夜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