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管宁栖辽海

管宁栖辽海

三国志.管宁传》:“天下大乱,〔管宁〕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为守节隐居之典,明 陈宗之《汉道》诗:“管宁栖辽海,田畴隐无终。”


【典源】《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邴) 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侯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 审老疾尪(wang) 顿邪?’喜上言:‘……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宁在辽东,积三十七年乃归。”

【今译】 汉末管宁字幼安,时值天下战乱,闻知公孙度在辽东一带治理,地方较平靖,于是前往辽东,不居馆舍而住在山谷间,独居郡北,表示不再迁徙。等到中原较为平定,别的避难者都纷纷返回,只有管宁想在那终老一生。魏文帝黄初四年,司徒华歆推荐管宁,文帝下诏征召他,管宁才带家属渡海还郡,前后在辽东住了三十七年。管宁归乡之后,仍不肯应征,常戴皂帽,穿布裤布裙,自己行走。一直隐居,老死于家中。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离家漂泊; 或指淡泊守节隐居。

【典形】 布襦裙、短衣皂帽、管宁船、管宁传皂帽、管宁栖辽海、管宁投老、辽东帽、幼安船、幼安漂泊、皂帽、白襦、皂帽辽东客、白襦裙、辽东管幼安、辽东漂泊、老辽东。

【示例】

〔布襦裙〕 宋·陆游《祠禄满不敢复请作口号》:“犹幸此身强健在,乡邻争看布襦裙。”

〔短衣皂帽〕 明·陈子龙《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之一:“短衣皂帽依荒草,卖饼吹箫杂佣保。”

〔管宁船〕 清·吴伟业《座主李太虚师以燕都间道北归》:“还家苏武节,浮海管宁船。”

〔管宁传皂帽〕 清·徐乾学《怀友人远戌》:“千载管宁传皂帽,难从辽海问生涯。”

〔管宁栖辽海〕 明 · 陈宗之 《汉道》:“管宁栖辽海,田畴隐无终。”

〔管宁投老〕 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辽东帽〕 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幼安船〕 清·唐孙华《再哭蔗庵公》:“流离亭伯路,飘泊幼安船。”

〔幼安漂泊〕 清·赵执信《泛海言怀》:“幼安漂泊久,谢傅襟情在。”

〔皂帽〕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


猜你喜欢

  • 明察秋毫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谓目光敏锐,观察细致,连最微小的东西也能看到。后常用以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孟子在劝告齐宣王推行仁政时举例说,如果有人禀告大王,他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

  • 谢连

    源见“梦惠连”。谢惠连的省称。唐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之二:“宋玉谩夸云雨会,谢连宁许梦魂通。”【词语谢连】   汉语大词典:谢连

  • 对影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意为人与影、月成三,后遂以“对影三人”谓无亲友的独酌。宋徐俯《念奴娇》词:“对影三人聊痛饮,一洗闲愁千斛。”

  • 起偃为竖

    使偃卧者竖立起,比喻减刑之恩甚深。《魏书.钟繇传》:“王朗议曰:‘繇欲轻减大辟之条,以增益刖刑之数,此即起偃为竖,化尸为人矣!,”大辟:死刑。刖( ㄩㄝˋ yuè 月):断足之刑。兼语 扶起倒下的

  • 存孤嗣赵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载:春秋时,晋国大臣屠岸贾杀死赵朔并灭其族。赵朔的妻子生下一个遗腹子,藏在宫里。“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

  • 陨雹飞霜

    源见“六月飞霜”。指遭受冤枉和诬陷。明屠隆《綵毫记.远谪夜郎》:“金门侍臣李白遭诬枉,下浔阳诏狱,钩治永王逆党。臣知冤状,义激冲冠,代为稽颡。念陨雹飞霜,孤忠可亮。”并列 陨,从高空掉下。据汉·王充《

  • 击蛇笏

    《宋史.孔道辅传》:“(孔道辅)为宁州军事推官(推官,是设立在节度使或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勘问刑狱等事。),数与州将事事。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咸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辅径前以笏

  • 韩侯将坛

    源见“韩信登坛”。指韩信被拜授大将。元庾天锡《雁儿落过得胜令》曲:“韩侯一将坛,诸葛三分汉。功名纸半张,富贵十年限。”

  • 大钓无钩

    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宋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作诗五百言》:“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 跂足

    源见“跂望”。踮起脚跟。比喻盼望,期望。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投躯不愆于羽檄,跂足惟俟于牙璋?”【词语跂足】   汉语大词典:跂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