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同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淮阴市人笑他怯懦,但后人也有因此而称赞韩信的,例如《晋书.刘乔传》说:“至人之道,用行舍藏,胯下之辱,犹宜俯就。”后以此可喻受人侮辱,也可用为大丈夫能忍辱的典故。

唐.李白《行路难》诗:“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前句即用“胯下之辱”的典故。


偏正 胯,股,指双腿。原指韩信少年时曾在家乡淮阴被逼在人胯下爬行受辱。他忍辱负重,才干超群,成为汉王刘邦的将军。后比喻能忍人所不能忍者,方为英雄。也喻指受到极大的侮辱。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张贤亮《小说中国》:“他们平时或是傲视群论,好像众人皆昏我独醒,或是韬光养晦、低姿态得能受~。”△褒义。现常用于描述不忘耻辱,奋斗前行的勇气。 →忍辱负重 ↔懦弱无能。也作“袴下之辱”。


【词语胯下之辱】  成语:胯下之辱汉语词典:胯下之辱

猜你喜欢

  •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形容亭台楼阁之盛。语出唐.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儒林外史》“一四回:“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

  • 敝帚自享

    同“敝帚自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刘文清〈四智颂〉后》:“唯余事斯,素有微契,而敝帚自享,从无连篇累牍之作。”主谓 比喻东西不贵重,自己却非常珍惜。清·包世臣《艺舟双辑·书刘文清〈四智颂〉后》:“

  • 雪比盐

    同“雪似盐”。元张雨《东坡书真迹藏义兴王子明家要予次韵凡九首》之二:“谢女娇吟雪比盐,北台马耳见双尖。”

  • 惠帝闻蟆

    同“晋惠闻蛙”。唐李瀚《蒙求》:“刘玄刮席,惠帝闻蟆。”

  • 悬疣附赘

    《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乎性。”成玄英疏:“附生之赘肉,悬系之小疣。”县,通“悬”。后因以“悬疣附赘”比喻多余无用之物。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惜也附以穰苴纵横诡诞之

  • 中窾中会

    源见“庖丁解牛”。谓措置得当。清李颙《锡山语要》:”苟一物不格,则一理未明;一理未明,则临事应物,又安能中窾中会,动协机宜?”

  •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哲:聪明。 意谓通达事理,善于趋安避危,保全自己。语出《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颖达疏:“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宋.王安石《答手诏令就职劄子

  • 鲁酒薄而邯郫围

    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常常会因某种原因而产生意料不到的结果。《庄子.胠箧》:“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陆德明《经典释文》引许慎注《淮南子》说:“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

  • 买田阳羡

    宋代苏轼《乞常州居住表》:“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又《登州谢表》:“臣闻臣不密则失身,而臣无周身之智;人不可以无学,而臣有不学之愚。积此两愆,本当万死。坐受六年之谪

  • 卜牛眠

    源见“牛眠地”。谓选择风水好的坟地。朱桑则《寄运曲》诗:“一棺痛慈母,急为卜牛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