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韩非子在批评儒家之徒称颂尧舜而其立论却自相矛盾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硬,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自己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上来了。

【出典】: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例句】: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业兴传》:“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观孟坚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宋·王观国《学林》7《言行》:“圣贤言行,要当顾践,毋使自相矛盾。”


主谓 ①比喻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语本《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王林《叱咤风云》:“已经冲进大门口的群众听到胖官员~的回答,忍不住大笑了起来。”②内部的争吵、冲突。《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贬义。多用于描写处事方面。


解释矛:长矛,用来刺杀的武器。盾:盾牌,用来防御的武器。常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卖)楯(同“盾”,盾牌)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当他卖自己的盾牌时,他夸赞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卖自己的矛。这时他又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听到了这两句话,于是就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因为不能戳穿的盾和无物不能刺穿的矛,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

例句

如果没有真正下功夫,仅靠“剪切、粘贴、复制”弄出来的论文难免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甚至主要观点都自相矛盾。


【词语自相矛盾】  成语:自相矛盾汉语词典:自相矛盾

猜你喜欢

  • 张巡嚼齿

    比喻将士对国家赤胆忠心、奋勇抗敌、慷慨就义的壮烈行为。典出唐人张巡的事迹。张巡(709-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开元进士,曾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令等职。安史之乱时,他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

  • 悬梁

    《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汉)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又卷三六三引《汉书》(按:班固《汉书》不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抚宓琴

    源见“鸣琴化治”。称颂地方官善于治理政事。明无名氏《运甓记.嗔鲊封还》:“政简刑清,尽日公堂抚宓琴。”

  • 梦符熊

    同“梦协熊罴”。清赵翼《长孙公桂举一子老夫遂见曾孙因名之曰曾庆而记以诗》:“为父也须身作鹄,抱男漫诩梦符熊。”

  • 天末招魂

    参见:鸟降筵

  • 一挥而就

    亦作“一挥而成”。就:成功;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文天祥(1236-1283年)原名云孙,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在集英殿对策时,文天祥针对理宗政治懈怠的情况,主张应法天

  • 千呼万唤始出来

    再三的呼唤才肯出来。 表示不轻易露面。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柳琴《毛主席与溥仪合影照片今何在》(《光明日报》1993年7月13日):“吕厚民希望这张照片能‘千

  • 月车

    源见“月御”。神话传说中月亮所乘的车子。亦借指华丽的车子。唐王勃《九成宫颂》:“赤骝俟驾,苍虬按节。月车宵移,星闱晓列。”明 无心子《金雀记.临任》:“不识河中金雀女,可能再会月车人。”【词语月车】 

  • 过庭闻礼

    源见“孔鲤趋庭”。谓子承父教。薛奇童《和李起居秋夜之作》:“过庭闻礼日,趋侍记言回。”

  • 起而诛之

    参见“群起而攻之”。张平《抉择》:“像这样的一些所谓的领导,其实比败家子更坏,比蛀虫更具危害性,人人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