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蜗牛庐

蜗牛庐

三国志.管宁传》:“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裴松之注引三国 魏鱼豢《魏略》:“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又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形圆似蜗牛壳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北齐书.蔡俊传》:“高祖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苍鹰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宋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床。”


【典源】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引《魏略》 曰:“ (焦) 先字孝然。……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裴松之案:“焦先及杨沛,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 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

【今译】 三国时的隐士焦光 (字孝然) 饥饿时不随便求东西吃,天寒时也不随便求衣服穿,用草编成衣裳,光头赤脚。每当外出遇见妇女就藏起,等妇女离去才出来。自己修造了一个很小的圆形住室,好像蜗牛壳一样,他将里面打扫干净,以木板为床,上面铺上草,就生活在里面。

【释义】 后以此典指隐士的简陋住处。

【典形】 圜舍如蜗、庐如瓜牛、蜗壳卜居、蜗庐、蜗牛庐、蜗牛舍、蜗舍、蜗屋、一室盘蜗、蜗牛独卧。

【示例】

〔圜舍如蜗〕 宋·苏轼《次韵毛君山房遣兴》:“焦先夙所尚,圜舍恰如蜗。”

〔庐如瓜牛〕 清·王士禛《和田纶霞郎中移居》:“庐如瓜牛足摇膝,毕逋爱伴城头鸦。”

〔蜗壳卜居〕 宋·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画》:“蜗壳卜居心自放,蝇头写字眼能明。”

〔蜗庐〕 唐·骆宾王《寒夜独坐游子多怀》:“鹑服长悲碎,蜗庐未卜安。”

〔蜗牛庐〕 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出扶桑藜杖,入卧蜗牛庐。”

〔蜗牛舍〕 唐·李商隐《自喜》:“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蜗舍〕 唐·刘长卿《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诗书满蜗舍,征税反渔竿。”

〔蜗屋〕 明·袁宏道《答鲁印山见贺新居之作》:“鸠巢唤妇真成拙,蜗屋随身也觉多。”

〔一室盘蜗〕 宋·黄庭坚《次韵张仲谋》:“我亦无酒饮,一室可盘蜗。”


【词语蜗牛庐】   汉语词典:蜗牛庐

猜你喜欢

  • 旦气

    《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朱熹集注:“平旦之气,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后因以“旦气”泛指朝气。清褚人获《坚瓠补集.绮语销魂》:“夫销魂者,即坏心田之谓也……其曰‘最是断肠禁

  • 陈言务去

    陈言:陈旧的言辞。指作文时要尽汰陈旧言辞,努力革新创造。唐代韩愈《与李翊( ㄖˋ rì 义)书》:“准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戛( ㄐㄧㄚˊ jiá 夹)戛:困难貌。主谓 写作时一定要去掉

  • 孝廉船

    《世说新语.文学》:“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

  • 楚得楚弓

    同“楚弓楚得”。明 苏复《金印记.金钗典卖》:“喜楚得楚弓,免被傍人笑。”见“楚弓楚得”。明·苏复《金印记·金钗典卖》:“喜~,免被傍人笑。”【词语楚得楚弓】  成语:楚得楚弓汉语大词典:楚得楚弓

  • 从毛薛

    《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留赵,“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公子留赵十年不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

  • 言而有信

    意思是说话算数,诚实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他 说了的话,必守信用。语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韦翰《云雀·伙伴》:“老太婆虽然白发苍苍,身躯瘦弱,可这时也容

  • 丘迟花木

    《文选》卷四十三南朝梁.丘希范(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唐.李善注(文题)引刘璠《梁典》曰:“帝使吕僧珍寓书于陈伯之,丘迟之辞也。”丘迟花木,是由南朝梁.丘迟《

  • 凿破浑沌

    同“凿开混沌”。宋苏轼《与正甫游香积寺》诗:“我惭作机舂,凿破浑沌穴。”【词语凿破浑沌】  成语:凿破浑沌

  • 长平坑赵

    指战国后期秦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败赵国并坑死被俘赵兵四十多万的事。比喻战败遭屠杀;战争残酷。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包围韩国上党(今山西长治北),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国,引起秦国与

  • 林宗折巾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介休县人〕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后因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