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全面理解。 指融合领会各种说法,贯穿前后,全面理解。陈立,字卓人,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任曲靖(今云南曲靖县)府知府。陈立广博查考刊载的古籍,凡是唐朝以前有关《春秋公羊传》的古代释义以及清朝各儒家解说《春秋公羊传》的,选择精要,文语详细。从开办以来近三十年,原始稿本长编刚刚具备。他回到南方家乡后,贯穿前后,整理齐全、层层深入,融合领会各种说法,写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出典】:

清史稿》卷482《儒林传三·陈立传》13294页:“立乃博稽载籍,凡唐以前《公羊》古义及国朝诸儒说《公羊》者,左右采获,择精语详。草创三十年,长编甫具。南归后,乃整齐排比,融会贯通,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例句】: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一悼闻一多先生》:“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dòu dìng豆定,食品堆叠的样子,比喻文辞的堆砌)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五、六年下来,各家医书,无不精读,融会贯通,成了无师自通的名医。”


并列 融会,融合多方。贯通,贯穿前后。①把各方面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加以全面领会理解。宋·朱熹《答姜叔权》:“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以至于此。”张贤亮《小说中国》:“所以历代‘明君’都外尊儒术内用黄老,采取一种~的手法来治理国家。”△褒义。多用于教学研究。→触类旁通 兼容并蓄 熔于一炉 ↔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食古不化。也作“融汇贯通”、“融会通浃”、“融释贯通”、“融液贯通”、“淹会贯通”。②融洽没有隔阂。孙犁《〈秀露集〉后记》:“这种激情,虽然基于作者当时迫切的抗日要求,但还没有多方面和广大群众的伟大的复杂的抗日生活~。”△褒义。多用于描写彼此关系密切。→水乳交融 融为一体 如影随形 如胶似漆 ↔水火不容誓不两立 枘凿冰炭 枘凿方圆 格格不入


【词语融会贯通】  成语:融会贯通汉语词典:融会贯通

猜你喜欢

  • 仲由结缨

    《左传.哀公十五年》载:春秋末年,卫灵公之子蒯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蒉聩),因得罪了灵公的宠姬南子,而逃到国外,未立为国君。后来他与姊孔伯姬(孔悝之母)合谋,胁迫孔悝(当时卫国是孔氏专政),发动

  • 三告投杼

    源见“曾参杀人”。谓谣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鲁迅《书信集.致荆有麟》:“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偏正 比喻流言数传会使不信者转为相信。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

  • 破镜重归

    同“破镜重圆”。《聊斋志异.细侯》:“破镜重归,盟心不改,义实可嘉。”见“破镜重圆”。《聊斋志异·细侯》:“~,盟心不改,义实可嘉。”【词语破镜重归】  成语:破镜重归

  • 翟家雀罗

    源见“门可罗雀”。形容家门冷落。清吴绮《醉太平.放歌》词:“翟家雀罗,张家凤窠,生平得失如何?”

  • 冠年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后以“冠年”指男子二十岁。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释僧富》:“及其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词语冠年】   汉语大词典:冠年

  • 散仙

    道教称仙界没有官职的仙人为“散仙”。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斋戒》:“建斋请诸道士,烧香诵经,三日谢过,此人即得飞行升入云中,于景霄之上,受书为散仙人。”唐代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落花行见寄并呈上

  • 出人头地

    源见“放他头地出”。谓才能、成就高人一等。明陆采《怀香记.飞报捷音》:“书生俊杰真天纵,出人头地建奇功。”述宾 形容超出别人或高人一等。语本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柳

  • 笥有经

    源见“孝先便腹”。形容人满腹才学。宋范成大《送闻人伯卿赴铜陵》诗:“折腰直为瓶无粟,便腹犹怜笥有经。”

  • 出纶之命

    源见“纶綍”。指谓帝王的诏令。宋陆游《贺葛正言启》:“恭审?直北扉,方演出纶之命;拾遗西省,遂输补衮之忠。”

  • 东篱

    源见“东篱菊”。指种菊处或菊圃。唐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柳永《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词语东篱】   汉语大词典: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