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赐墙及肩

赐墙及肩

源见“夫子墙”。喻才学浅露。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赐墙及肩人得见,公才槃槃一都会。”


述宾 比喻才学浅露。语本《论语·子张》:“叔孙武语大夫子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人得见,公才槃槃一都会。”△用于描写事物情状。


【典源】《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今译】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里对同官说:“子贡 (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字) 比孔子 (字仲尼) 还要贤明。”子服景伯听了去告诉子贡。子贡说:“拿房舍的围墙打个比方: 我的围墙只齐肩膀那么高,从外面就可以看见里边房屋的美好。而我老师的围墙却有数仞高,如果不进了大门,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壮美、房屋的众多。能够找到大门的也许并不多吧。武叔讲这样的话,不是可以理解的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学识浅陋,相差尚远; 或以“数仞墙”等形容学识深博。

【典形】 赐墙及肩、赐也墙、宫墙之峻、及肩墙、及墙藩、数仞墙、子贡墙、窥数仞墙、圣门未窥。

【示例】

〔赐墙及肩〕 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之三:“赐墙及肩人得视,公才槃槃一都会。”

〔赐也墙〕 唐·杨巨源 《上刘侍中》:“敢炫由之瑟,甘循赐也墙。”

〔宫墙之峻〕 宋·张孝祥《洪帅魏参政》:“九命作牧,逖瞻帅阃之雄; 一廛为氓,近接宫墙之峻。”

〔及肩墙〕 宋·陆游《喜郑唐老相过》:“方挥却日戈,耻窥及肩墙。”

〔及墙藩〕 宋·曾巩《答葛蕴》:“忽有海上使,问我及墙藩。”

〔数仞墙〕 唐·罗隐《寄郑补阙》:“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子贡墙〕 宋·陈师道《答魏衍黄预勉余作诗》:“我诗浅短子贡墙,众目俯视无留藏。”


【词语赐墙及肩】  成语:赐墙及肩汉语词典:赐墙及肩

猜你喜欢

  • 修月户

    源见“玉斧修月”。指神话传说中修月的人家。宋陆游《梅花》诗之三:“屑玉定烦修月户,堆金难买破天荒。”

  • 芳草多情

    唐.冯贽《记事珠.妆点芳草》:“午桥庄小儿坡,茂草盈里,晋公(注:指唐裴晋公裴度)每使数群羊散于坡上,曰:‘芳草多情,赖此妆点也。’”此事又见《佩文韵府》卷二十(下)引《述幽记》。午桥庄是唐宰相裴度营

  • 风雷之变

    源见“复风之报”。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下》:“夏四月,京师地震。癸巳,司空陈褒以灾异免。于是犹有风雷之变,有司复以追咎三公。”偏正 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语本《尚书·金滕》:周武

  • 冠山

    同“冠三山”。唐李群玉《龟》诗:“冠山期不小,铸印事宁虚。”此为咏龟。

  • 一丁不识

    丁为最简单之字,一丁不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又作“目不识丁”、“未识一丁”。出自唐朝张弘靖之事迹。张弘靖(760-824年),字元理,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宪宗时曾为宰相,并充幽州、卢龙等军节

  • 真王蹑足

    同“蹑足封”。景耀月《古诗》:“真王乃蹑足,方寸谅难甘。”

  • 丐沐

    《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司马贞索隐:“丐者,乞也;沐,米潘也。谓乞潘为弟沐。”一说,乞沐具为弟洗沐。见《汉书.孝文窦皇后传》颜师古注。后用为抚爱幼

  • 视民如子

    《左传.昭公三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视民如子”,意谓把老百姓看得如同自己的儿子一般。形容对庶民百姓的关心爱护。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乡神道碑》:“

  • 千亿梅花

    宋.陆游《梅花绝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以梅花的高标傲骨自许,故自咏身愿化作“千亿梅花”。后人因以“千亿梅花”为放翁精魂所化,故用为咏放翁花魄诗魂的典故。清.吴锡麟《读陆放翁集》

  • 席不暇温

    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晋葛洪《抱朴子·正郭》: “及至衰世,栖栖惶惶,席不暇温,志在乎匡乱行道,与仲尼相似。” 参见:○席不暇暖见“席不暇暖”。晋·葛洪《抱朴子·正郭》:“及至衰世,栖栖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