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古曲调名,又叫《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写有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浥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反复诵唱,谓之“阳关三叠”。

宋.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七中,对“三叠”作过考证:“旧时‘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饮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后因以“阳关三叠”用为指称送别名曲的典故。

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见邸家园留题》诗:“阳关三叠君须秘,除却胶西不解歌。”


主谓 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得名。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咏唱,遂称“阳关三叠”。后亦比喻离别。宋·苏轼《仇池笔记·阳关三叠》:“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用于送别。也作“三叠阳关”。


【典源】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辅黄图》卷六:“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今译】 古代长安东有灞水,水上有灞桥。古代送客至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是一首送别名作。诗中说:“渭城晨雨洒湿路面,尘土不扬,雨后客舍周围的柳树青青葱葱。劝您再饮一杯酒,就要离别了,西出阳关难逢故人。”此诗被教坊谱入乐府,称作“渭城曲”或“阳关曲”,因演唱时反复咏唱,故又称“阳关三叠”。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送别之情。

【典形】 灞桥怨别、唱渭城、唱阳关、泣渭城、四叠阳关、渭城诗、渭城朝雨、西出阳关、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无限叠、阳关一杯酒、千万遍阳关、灞陵回首、灞桥烟柳、渭城风雨、阳关西出、三叠阳关、一曲阳关、渭城歌、渭城柳、听阳关、折柳声。

【示例】

〔灞桥怨别〕 宋·高观国《解连环·柳》:“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

〔唱渭城〕 宋·范成大《咏河市歌者》:“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唱阳关〕 唐·李商隐《赠歌妓》:“红绽樱桃含白雪,断扬声里唱阳关。”

〔泣渭城〕 宋·苏辙《李公麟阳关图》之二:“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

〔四叠阳关〕 宋·李清照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渭城诗〕 金·元好问《江神子·观别》:“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

〔渭城朝雨〕 金·元好问《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

〔西出阳关〕 宋·张炎《摸鱼子·别处梅》:“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阳关曲〕 宋·李珏《击梧桐·别西湖社友》:“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

〔阳关三叠〕 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阳关三叠君须秘,除却胶西不解歌。”


【词语阳关三叠】  成语:阳关三叠汉语词典:阳关三叠

猜你喜欢

  • 鸣鹤之应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暗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因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明张居正《〈玉林清

  • 家至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谓人人皆知。亦作“家谕户晓”、“家喻户晓”。出自唐文宗之语。唐文宗,名李昂(809-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大和元年(827年)在宦官王守澄等人支持下即皇帝位。他曾重用李训、郑注等人,

  • 叔向婴拘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宣子杀箕遗……羊舌虎、叔罴,囚伯华、叔向、籍偃。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怀疑栾盈

  • 无可奈何花落去

    宋.晏殊《浣溪沙》词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无可奈何花落去”,本意为感叹光阴易逝,青春难驻。后世常为人们借喻为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势的不可挽回,难以逆转。明.许三阶《节

  • 民以食为天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天,指赖以生存,必不可无的意思。百姓以粮食为生存的根本,后因以“民以食为天”形容民食的重

  • 分杯羹

    同“分我杯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其始壮夫动其食指,其后老稚亦分杯羹。”

  • 三刖

    同“三献三刖”。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 背奥媚灶

    源见“媚灶”。借喻背着君上而阿附权臣。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硕以瓦器奉职天台,不思先公而务私家,背奥媚灶,苟谄大臣。”【词语背奥媚灶】  成语:背奥媚灶汉语大词典:背奥媚灶

  • 钧韶

    同“钧天广乐”。清袁枚《枚方以诗献中丞而中丞赠诗适至》诗:“正投《巴曲》到军门,忽听钧《韶》降野滨。”

  • 青丘缴

    《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高诱注:“羿于青丘之泽缴,遮使不为害也。一曰以缴系矢射杀之。青丘,东方之泽名也。”后因以“青丘缴”为圣君除暴安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