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高枕而卧

高枕而卧

战国策.魏策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接受了冯谖的建议,为相数十年,地位稳固,“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后因以“高枕而卧”形容平安无事,无忧无虑地垫起枕头睡大觉。汉.贾谊《新书.益壤》:“如臣计,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则陛下高枕而卧,终无山东之忧矣。”亦作“高枕安卧”、“高枕安寝”。汉.班固《汉书.匈奴传》:“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偏正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太平无事。语出《战国策·魏策一》:“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他一个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用于描写平安、顺利。→无忧无虑 高枕无忧 高枕不虞 ↔枕戈待旦 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也作“安枕而卧”、“高枕安寝”、“高枕安卧”。


【典源】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末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 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史记·留侯世家》:“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 (张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汉书·张良传》亦载。

【今译】 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个洞穴,仅得免其身死,现在您只算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安心睡觉。请让我为您再造两个洞穴。”张仪、吕泽等也说过这一类的话。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平安无事,无须警惕。

【典形】 高枕、高枕卧、世事岂高枕。

【示例】

〔高枕〕 唐·杜牧《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

〔高枕卧〕 宋·陈与义《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之三:“万事巧违高枕卧,忧来一夕费三迁。”

〔世事岂高枕〕 明·陈子龙《晚秋暮雨》:“世事岂高枕?吾身尚转蓬。”


【词语高枕而卧】  成语:高枕而卧汉语词典:高枕而卧

猜你喜欢

  • 枉尺直寻

    枉,屈;直,伸;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枉尺直寻,比喻在小节上不妨委曲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孟子的学生陈代对他说,您不愿谒见诸侯,未免显得心地太狭小了吧!假如现在谒见他们,情况好了,可以实行仁政

  • 射虎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第二十四章:“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跃(汉.刘向《新序.杂事四》作“摧”,《艺文类聚》卷七十四与《太平御览》卷五十一

  • 媚寝

    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孙亮作琉璃屏风,甚薄而莹澈,每于月下清夜舒之。常与爱姬四人,皆振古绝色,一名朝姝,二名丽居,三名洛珍,四名洁华,使四人坐屏风内,而外望之如无隔,惟香气不通于外,为四人合四气香

  •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后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三国演义》六十回:“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

  • 浮生一梦

    同“浮生若梦”。唐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诗:“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见“浮生若梦”。唐·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至里无言了,~劳。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词语浮生一梦】  成语:浮生一梦

  • 入褚

    《左传.成公三年》载:春秋时,晋将荀罃被楚所俘,郑国一位商人打算把荀罃藏在大口袋中带出楚国。褚,装衣物所用之囊。后因谓战败被俘受屈为“入褚”。《陈书.吴明彻传》:“方欲息驾阴山,解鞍瀚海,既而师出已老

  • 地妖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孔颖达疏:“言其怪异为之妖。”后以“地妖”指大地发生的怪异反常之事。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

  • 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何处。 不知道是哪里人。 常用以称述来历不明的人。语出《文选.张衡〈思玄赋〉》“尉庞眉而郎潜兮”李善注引《汉武故事》:“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

  • 丘锦

    同“丘迟锦”。柳亚子《寄毛主席延安》诗:“杜断房谋劳午夜,江毫丘锦各名家。”【词语丘锦】   汉语大词典:丘锦

  • 禹鼎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