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鱼龙漫衍

鱼龙漫衍

鱼龙漫衍是汉代百戏之一。所谓“漫衍”,就是张衡在《西京赋》中说的长百寻(约合八十丈)的巨兽;所谓“鱼龙”就是舍利兽(即“猞猁”),先在庭院里舞蹈,然后跃入殿前池中戏水,变成比目鱼,跳跃击水,喷出水雾遮敝天日,再变成八丈长龙,出水在庭院中游戏,熠熠闪光。以上所记载的是由艺人扮成珍异动物的一种变幻神异的杂技表演。后以此典或形容宴舞欢会、鱼龙彩灯之盛;或比喻事物变化迅奇多端。

【出典】:

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赞》3928页:“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及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颜师古注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

【例句】: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唐·陈子昂《洛城观酺应制》:“云凤休徵满,鱼龙杂戏来。” 唐·张说《侍宴隆庆池应制》:“鱼龙百戏纷容与,凫鹢双舟较溯洄。” 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鱼龙华外戏,歌舞洛中嫔。” 唐·韦庄《杂感》:“鱼龙爵马皆如梦,风月烟花宜有情?” 宋·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 宋·苏轼《仆领贡举未出》:“鱼龙绝技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宋·张元干《念奴娇·玩月》:“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清·吴伟业《海市四首》之4:“谁知曼衍鱼龙戏,翠盖金支满具区。” 清·志锐《柳梢青》:“水戏鱼龙,锦江灯火,璀璨云霞。” 清·杨潮观《动文昌状元配瞽》:“帽压宫花,昨日今朝鱼龙变化。” 清·黄遵宪《述闻》:“鹦鹉往来谣语恸,鱼龙漫衍戏场多。” 近代·曾朴《孽海花》35回:“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象鱼龙曼衍。” 近代·鲁迅《致许寿裳(1910年12月21日)》:“希君惠然肯来,则残蜡未尽,犹能良觌,当为一述吾越学界中鱼龙曼衍之戏。”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湖北的省政府在当时真正是一种鱼龙漫衍的‘模范政府’,那个委员会五花八门地是什么人品都有。”


并列 鱼龙,由鱼而变为龙,古代百戏节目;漫衍,巨兽名,古代仿以为百戏节目。均为古代演出的杂戏名,后用以比喻事物的离奇变幻。《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林肉池以飨四夷之寄,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湖北省政府在当时正是一种~的模范政府。”△多作贬义。用于指事物变幻的离奇古怪。→鱼龙变化 鱼龙曼羡


【词语鱼龙漫衍】  成语:鱼龙漫衍汉语词典:鱼龙漫衍

猜你喜欢

  • 卢前王后

    卢指卢照邻,王指王勃。初唐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以文词扬名海内,时人称之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但杨炯对这排列却不大满意,自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后遂以此典比喻文人的名次排比

  • 鹏霄

    源见“鲲鹏展翅”。谓九天云霄。唐王勃《乾元殿颂》:“臣闻鹏霄上廓,琼都开紫地之庭;鳌纪下清,珍野辟黄灵之馆。”【词语鹏霄】   汉语大词典:鹏霄

  • 海筹

    同“海屋添筹”。明李东阳《昆山毛翁百岁》诗:“海筹仍不一,桑陆看量沙。”【词语海筹】   汉语大词典:海筹

  • 谗言三至

    源见“曾参杀人”。谓谗言一多,使人惑乱。三国 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间,不辨伪真。”

  • 鼋鼎

    源见“染指”。借指美味。宋陆游《杂咏园中果子》之三:“鼋鼎若为占食指,曲车未用堕馋涎。”【词语鼋鼎】   汉语大词典:鼋鼎

  • 苌叔碧化

    同“苌弘化碧”。苌弘,字叔。柳亚子《慕谒孙先生之灵堂有感》诗之二:“绕朝不用吾终憾,苌叔难凭碧化量。”

  • 藩决

    源见“羝羊触藩”。比喻边防告警。清魏源《江南吟》:“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殚付谁守?”【词语藩决】   汉语大词典:藩决

  • 绣囊

    唐.李冗《独异志》卷中引《武陵记》:“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绣锦,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后因以“绣囊”形容人文词知识极其丰富,“林花梦”则用为文才长进的

  • 天高听卑

    《吕氏春秋.制乐》:“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荧惑,火星;心,即商星,在宋之分野),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居君。虽然,可移于相。’公

  • 色挠

    露出畏惧沮丧的神情。《战国策.魏策四》:“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韩非子.显学》:“不色挠,不目逃。”不目逃:目不避敌。【词语色挠】   汉语大词典:色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