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丹阳

丹阳

①西周、春秋初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世本》:“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史记·楚世家》: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徐广以为“在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县东北)。《通典》以为在秭归县东南,后徙枝江,亦曰丹阳。

②战国楚邑。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丹水之阳。《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七年(前312)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遂取汉中之郡”。

③古地域名。丹阳湖区及其附近包括今皖、苏、浙三省间湖河丘陵地带的统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始皇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塘”。西汉改故鄣郡置丹阳郡,即以此为名。《旧志》以始皇为过丹阳县之小丹阳,非是。

④即今福建连江县北五十五里丹阳镇。清《乾隆内府舆图》:连江县北有丹阳。


(1)古地区名。指今陕西、河南二省间丹江以北地区。地处丹水之阳而得名。《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即此。(2)西周、春秋初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南。《世本》:“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史记·楚世家》: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宋仲子以为在南郡枝江县(今湖北省枝江市东北)。《通典》以为楚初都丹阳,在秭归县东南,后徙枝江,亦曰丹阳。


猜你喜欢

  • 罂 (甖) 子谷

    即今河南巩义市东北英峪,近荥阳市界。为成皋之关口。《旧五代史·庄宗纪第八》:“帝过罂子谷,道路险狭,每遇卫士执兵仗者,皆善言抚之。”

  • 土门江

    即今吉林与朝鲜分界之图们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3:图们江,“满洲语图们色禽:图们译言万也;色禽,河源也。亦曰土门,或称豆满,皆同音而异译, 非有数江, 亦非一江而数名也”。

  • 慵岭

    在今江西永丰县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永丰县: 慵岭在 “县南二百里。岭路崎岖,登陟甚艰”。

  • 百狮坊

    一名张家牌坊。在今山东单县城内。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文林郎张蒲之妻朱氏建。高12米,宽8米,四柱三间,全部石砌。坊座四立柱透雕群狮八组,大狮凶猛峥嵘,小狮环绕戏耍,狮座周围雕有形体不一、形态各

  • 临江州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置,属吉林省依兰府。治所在拉哈苏苏 (今黑龙江省同江市)。据民国魏声龢 《吉林地志》: “设治顷以地当松、黑两江之汇口,故名临江。” 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富锦、

  • 迎仙溪

    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北四十里。《清一统志·兴化府》:迎仙溪“源出北荻芦溪,东合蒜溪诸水,至江口入海”。

  • 浯勒扎水

    即斡里扎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乌尔扎河。《元朝秘史》 卷4: 金国皇帝因塔塔儿部不从命,遣王京丞相 (即完颜襄) 征讨,将塔塔儿人逆着浯勒扎水追来。

  • 那日图

    即今内蒙古正蓝旗北那日图苏木。1949年为正蓝旗驻地。“那日图”,蒙古语意为“朝阳的灌木林”。

  • 帽子山

    在今广东化州市南。《舆地纪胜》 卷116化州: 帽子山“在城南五里。其形如帽”。《方舆纪要》 卷104化州: 帽子山 “在州西南五里。以形似名”。

  • 天成桥

    在今河南浚县东古黄河上。《宋史·河渠志三》:政和四年(1114),孟昌龄献议导河大伾,可置永远浮桥,谓:“河流自大伾之东而来,直大伾山西,而止数里,方回南,东转而过,复折北而东,则又直至大伾山之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