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山
在今湖南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二县为邻。《清一统志·澧州》:五雷山“在慈利县南三十里。一名雷岳山。山最高,屏障环拱于县南。有龙头岩、虎踞石、会仙桥诸胜。道水出此”。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在湖南省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两县相邻。有大小山岭十余座,主峰海拔970多米。峰顶终年云雾缭绕,危崖绝壁,气势磅礴。有玉皇阁、观音堂、三清殿、关爷殿、翰林祠、紫禁宫、灵官殿、朝圣门、三天门、金殿等建筑。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在今湖南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二县为邻。《清一统志·澧州》:五雷山“在慈利县南三十里。一名雷岳山。山最高,屏障环拱于县南。有龙头岩、虎踞石、会仙桥诸胜。道水出此”。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在湖南省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两县相邻。有大小山岭十余座,主峰海拔970多米。峰顶终年云雾缭绕,危崖绝壁,气势磅礴。有玉皇阁、观音堂、三清殿、关爷殿、翰林祠、紫禁宫、灵官殿、朝圣门、三天门、金殿等建筑。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1933年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南丰、宜黄、宁都三县析置,驻新丰镇 (今江西宜黄县南新丰乡)。同年12月撤销。
即今陕西米脂县北沙家店乡。1947年8月18日,西北野战军在此对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激战至20日,全歼敌六千余人。“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西北野战军反攻的开始和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彻
在今湖南保靖县东。《元和志》卷30三亭县:“酉水南有龙标故城,蜀将马德信所筑。其城甚宽大,在龙标山。”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甘露元年 (256),姜维 “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即此。
即耳里匮设治局。治所在乌列盖(今蒙古国吉尔格朗图西乌列盖)。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沁源县(今山西沁源县)。《元和志》卷13:“因州东沁水为名。”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沁州,天宝元年(742)改为阳城郡,乾元元年(758)复为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鄂陵湖以东。后又分出竹节土司和白力登玛土司 (一作白力得玛族)。后废。
①五代周显德五年 (958) 置,为通州治。治所即今江苏南通市。北宋天圣元年 (1023) 为崇州治。明道二年 (1033) 复为通州治。元至元十五年 (1278) 为通州路治,后复为通州治。明洪武初
1931年置,属热河省。治所在双山子(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南双山子镇)。1933年改为青龙县。1933年8月由迁安、抚宁二县析置,治大杖子(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同年升县,并改名青龙县,隶热
西魏改魏安郡置,为沔州治。治所在甑山(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里)。明曹学佺《名胜志》:汉川郡“以县南一里汊水为名”。隋开皇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