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噶江
即狼楚河。今西藏西部象泉河。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山川》:冈噶江“源出冈底斯山东南,山在番地极西阿哩之达克喇城东北……东南有朗卜切喀巴普山,山形似蹲象,故名。其山北麓有泉,出汇为池,西北流,有一水自北来会。又西北,有公生池水东北来会……其水流汇为池……又西出为浪噶池,池南北百七十里,东西百里。又西出,折南曰狼出河(狼楚河)……狼出河既会玛楚河,曰冈噶江。江水又东南,出阿哩界,径玛木巴作大朗部落,至厄讷特克国,入南海”。
即狼楚河。今西藏西部象泉河。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山川》:冈噶江“源出冈底斯山东南,山在番地极西阿哩之达克喇城东北……东南有朗卜切喀巴普山,山形似蹲象,故名。其山北麓有泉,出汇为池,西北流,有一水自北来会。又西北,有公生池水东北来会……其水流汇为池……又西出为浪噶池,池南北百七十里,东西百里。又西出,折南曰狼出河(狼楚河)……狼出河既会玛楚河,曰冈噶江。江水又东南,出阿哩界,径玛木巴作大朗部落,至厄讷特克国,入南海”。
西汉改汝阴县置,属汝南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汉改为汝阴县。见“汝阴县(1)”。
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长江边。《晋书·王濬传》: 太康元年 (280) 伐吴,沿长江而下,“克荆门、夷道二城”。即此。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边。《资治通鉴》: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王濬伐吴,“克荆门
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改婺州路置,为中书分省治。治所在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金华江流域及兰溪、浦江诸市县。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为金华府。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
即汉长安城章城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雁秋门村东南二里。《水经·渭水注》: “西出南头第一门,本名章门。”
即袁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左传》作“爰娄”。古邑名。又作袁娄,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晋师及齐国佐盟于爰娄,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即此。
隋大业四年 (608) 改汾源县置,为楼烦郡治。治所即今山西静乐县。唐武德四年 (621) 为管州治,次年改为北管州治,六年 (623),改属岚州。北宋为宪州治。金天德三年 (1151) 为管州治。元
宋代的部名,属叙州羁縻。在今云南彝良县东南七十里奎香。元置益良州。在今云南省彝良县境。北宋属梓州路。南宋属潼川府路。元废。
西汉置,为敦煌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 ‘敦,大也。煌,盛也。’” 其说不足据。《山海经·北山经》: “大咸之山……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方舆胜览》卷56威州: 高碉山 “今州县治并据此山,三面悬崖,姜维故城在焉”。《方舆纪要》 卷67威州: 高碉山在“州北三十里。三面悬崖,大江经其南。刘煦曰,维州治岷山孤峰,
今安徽长江南岸最大支流。源出今黟县黟山北麓,合黄山与九华山间诸山溪水,东北至宣州市西与南陵县分界,称青弋江。《汉书·地理志》 称清水,《说文》 称泠水。《晋书·钟雅传》: 东晋初,钟雅为从事中郎,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