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谯县
①南朝宋侨置,属梁郡。治所在今安徽长丰县西。隋开皇初废。《寰宇记》卷129寿州寿春县:“废北谯县,在县东六十三里。”
②南朝梁置,为北谯郡治。治所在故阴陵城(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六十五里)。北周废。
古县名。(1)南朝宋明帝侨置,治今安徽省寿县东。属梁郡。北魏永平元年(508年)为北谯郡治。隋开皇初废。(2)南朝梁置,治今安徽省全椒县西北。为北谯郡治。隋开皇初改名滁水县。
①南朝宋侨置,属梁郡。治所在今安徽长丰县西。隋开皇初废。《寰宇记》卷129寿州寿春县:“废北谯县,在县东六十三里。”
②南朝梁置,为北谯郡治。治所在故阴陵城(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六十五里)。北周废。
古县名。(1)南朝宋明帝侨置,治今安徽省寿县东。属梁郡。北魏永平元年(508年)为北谯郡治。隋开皇初废。(2)南朝梁置,治今安徽省全椒县西北。为北谯郡治。隋开皇初改名滁水县。
①一名汜阳河,亦作范阳河。即古萌水。源出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东北流注于孝妇河。《清一统志·济南府一》: 明水 “诸泉所汇,近水稻田,咸资灌溉,产米最佳”。②即今四川南江县东神潭河。《舆地纪胜》 卷1
①南朝宋侨置,属梁州。寄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市)。梁为华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北。西魏废。②南朝宋于白马城(今陕西勉县西北)侨置,属梁州。入魏以后改为实土,治华阳县(今勉县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勉县、
即今广东化州市西北石湾圩。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化州:石湾在“州西三十四里”。
明为小董村。即今广西钦州市北七十五里小董镇。明洪武五年(1372)置沿海巡司于此。
在今浙江新昌县东。《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新昌县:东堤“在县城东。延袤三里。宋邑令林安宅以溪水冲决,筑堤捍之,后屡修屡筑”。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大同都卫。治所在今内蒙古卓资县北灰腾梁。次年废。
又名清河口。在今河北乐亭县南五十里老滦河底入海处。旧时滦河由滦南县东北马城向南经此入海。自清嘉庆二十年(1815)河徙,遂涸。
即弓洲。今广东大埔县西南大麻镇东南恭洲。
一作栎邑。春秋时属晋,在今陕西西安县东北武屯乡古城村附近。战国时入秦。《史记·秦本纪》: 孝公元年 (前361),“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后于此置栎阳县。(栎yuè) 古邑名。又作栎邑。
北宋置,属诚州。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铜鼓乡。《宋史·蛮夷传》: 元丰三年 (1080),湖南转运判官赵扬 “言上江、多星、铜鼓、羊镇、潭溪、上和、上诚、天村、大田等团并至诚州城下贸易,可渐招抚”。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