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崎湖
即南湖。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北四十里,东接郎溪县界。《明史·地理志》 建平县: “又有南崎湖,亦谓之南湖,与宣城县界,流入丹阳湖。”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 南崎湖 “在宣城县东北四十里,其北为北崎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余里。受广德、建平诸水,由绥溪来。宣之东境诸水,并泻入焉。下流注于句溪”。
古湖名。又称南埼湖、南湖。即今安徽省宣城市东北南漪湖,其北为北崎湖,总称南湖。周围四十里,广德、郎溪及宣城东境诸水均注入此湖。
即南湖。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北四十里,东接郎溪县界。《明史·地理志》 建平县: “又有南崎湖,亦谓之南湖,与宣城县界,流入丹阳湖。”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 南崎湖 “在宣城县东北四十里,其北为北崎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余里。受广德、建平诸水,由绥溪来。宣之东境诸水,并泻入焉。下流注于句溪”。
古湖名。又称南埼湖、南湖。即今安徽省宣城市东北南漪湖,其北为北崎湖,总称南湖。周围四十里,广德、郎溪及宣城东境诸水均注入此湖。
在今福建古田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石平桥“在县治东南。宋建。寻废。明朝宣德间再建,复圯。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覆以亭五十六间”。
在今湖北英山县东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26英山县: 密峰尖山 “山峰错列,以形似名”。
即今贵州台江县西南龙塘。清雍正九年(1731)置龙塘土千总。
在今福建光泽县东北。《寰宇记》卷101邵武军邵武县:乌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高二千二百丈。……秦汉之代有徐仲山者,于此山(采药)遇神仙妃耦,多假乌皮为羽,飞走上下,故山因名之,今有乌君石存焉”。《方舆纪
长江北枝津。自今湖北荆沙市沙市区南分长江水东流,至洪湖市西境复入长江。《左传》:庄公十八年 (前676),“阎敖游涌而逸”。即此涌水。古水名。约起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南,分长江水东流,下游仍入长江。久
东汉改清河郡置,治所在甘陵县 (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建和二年 (148) 改为甘陵国。三国魏改为清河郡。西晋复为清河国
在今河南渑池县东三十二里义昌村。明、清置驿。《方舆纪要》卷48渑池县:义昌镇,“《志》云,汉三老董公于此遮说汉王为义帝发丧,因名”。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置,治所在鄂州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十八年 (1281) 移治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元末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治衡州路(治今湖南省衡阳市
一名越华楼。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南。《寰宇记》 卷157引 《南越志》: “朝台西三十里即圆冈,傍江构越华馆以送陆贾。”
东晋咸和年间平北将军平州刺史慕容皝建,在今辽宁建平县东北牤牛河南。《晋书·慕容皝载记》: 东晋咸和八年 (333) 慕容皝讨宇文逸豆归,军于广安,“逸豆归惧而请和,遂筑榆阴、安晋二城而还”。胡三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