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阳侯国
东汉改南武阳县为侯国,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后改为南武阳县。《后汉书·窦宪传》: 和帝封窦宪为 “武阳侯”,即此。
东汉改南武阳县为侯国,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后改为南武阳县。《后汉书·窦宪传》: 和帝封窦宪为 “武阳侯”,即此。
明置,属广宁前屯卫。即今辽宁绥中县(绥中镇)。《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杏林堡“在卫东五十里。宣德三年增置中后千户所于此”。
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磁县东北。三国魏废。《水经· 浊漳水注》: “漳水又东径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 曰: 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
北魏孝昌三年(527)置,属济州。治所在肥城县(今山东肥城市北老城)。辖境相当今山东肥城、平阴等市县地。北齐废。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置,治肥城县(今山东肥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肥城市、平阴县及东
即霍阳聚。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汝水南岸。《后汉书·祭遵传》:祭遵“遂攻得霍阳聚”。李贤注:“有霍阳山,故名焉。俗谓之张侯城。”《方舆纪要》卷51汝州:霍山,“或曰,东汉初,蛮中山贼张满屯于此,故有是名
①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寰宇记》卷83绵州彰明县:灵台山“在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升仙之所”。《方舆纪要》卷67彰明县“大华山”条内:“县北二十里有灵台山。山高秀。亦名天柱山。”②亦名云
又名金华洞、白石岩。在今湖南道县东南四里,上关乡潇水东侧。唐刘禹锡作《含辉洞述》称:“河东薛景晦为道州刺史,以书来夸曰‘吾得异境于近郊……有石穹然如夏屋’,因名其地曰含辉洞”,盖取诗“山水含清辉”之义
即今河北玉田县东南雅鸿桥镇。《清 一统志·遵化州》: 雅鸿桥 “在丰润县西四十三里,与玉田县接界,还乡河至此与梨河合。旧设管河县丞,本朝嘉庆十二年裁,改设主簿驻此”。
清置,属古州厅。在今贵州榕江县东二十里。旧有千总把总驻防。
在今江西星子县南。《方舆纪要》卷84南康府: 田公堤“在府治南一里。万历二十一年,以石堤迤东一带湖水荡啮,渐及城址,郡守田琯因筑石堤长数百丈以卫之。民因谓之田公堤”。
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 置,属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清徐县东南三十一里徐沟镇。1952年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古旧县名。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治今山西省清徐县东南徐沟镇。属太原府。元属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