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叠彩山

叠彩山

又名桂山、北山、越王山、四望山、风洞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唐元晦《叠彩山记》 云: “山之石纹横布,彩翠相同,若叠彩然,故以为名。” 明崇祯十年 (1637) 徐霞客游此,《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谓: 叠彩山 “山踞省城东北隅,山门当两峰间,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今山上多唐、宋石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偏北,为市内风景荟萃之地。相传山多桂树,又称桂山。又因山上有特异的风洞,也叫风洞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鹤、明月两峰。山层横断,如重重相叠的彩缎,故名。为唐代桂管观察使、诗人元晦开拓。山麓建圣寿寺、流杯亭,山上筑越亭、齐云亭、销忧亭、景风阁、茅斋等,建筑均已无存。建国后进行修整,修建于越阁、叠彩楼、仰止堂、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拿云亭等,重新栽植桂树。山南麓有登山古道,登于越阁瞭望漓江景色,历历在目。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南北对穿,仅能过人,前后开敞如厅,前名叠彩岩,后名北牖洞,四季特有清风,清幽别致。叠彩楼四面开敞,绿阴覆盖,明月峰顶,景色迷人。据志书载,五代时,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故名马王台。伫立峰顶,俯瞰全城,山水之美,尽收眼底,古人所谓“江山会景处”即指此。山上有石刻二百三十多件,著名的有唐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朱晞颜的《访叠彩岩》诗,明刘台的《叠彩山》诗,清袁枚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诗、李秉绶的兰竹画、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浩气吟》,还有宋代摩崖造像等。


猜你喜欢

  • 淄青平卢

    唐、五代方镇名。即淄青。治所在青州(今山东青州市)。见“淄青”。

  • 武鸣府

    1912年改思恩府置,治所在武鸣县 (今广西武鸣县)。辖境相当今广西武鸣、马山、都安瑶族自治县及平果县东北部地。1913年废。1912年改思恩府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辖境约相当今广西百色、巴马

  • 军将山

    又名军帐山。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四十里太湖滨��嶂山。明洪武《无锡县志》卷2:军将山,“南唐时,尝屯军此山,以御吴越之兵,故以军将名其山”。

  • 南苞中县

    东晋太元十五年 (390) 侨置,属南汉中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境。南齐废。

  • 兰坑

    在今甘肃和县东。《三国志·魏书·郭淮传》: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

  • 东坞关

    在今江西上饶县北柴门关之北。《方舆纪要》卷83上饶县“岑阳关”条下:“又(柴门关)北有东坞关,亦走徽婺之间道也。”

  • 嵩盟部

    宋大理改长州置,属善阐府。在沙礼卧城(即今云南嵩明县)。《元史·地理志》 嵩明州: “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 《元混一方舆胜览》: “乃诸

  • 青冈堡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青㭎。

  • 古模村

    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围定镇西北古模村。《明史·地理志》 罗定州:建水巡司“治建水乡,后迁县东南古模村,又迁高要县白坭村,寻复还白模”。在今广东省罗定市东。明初于此置建水巡检司。

  • 船城

    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山川城。《清 一统志 ·奉天府二》: 船城 “在辽阳州西六十里。周一里有奇,俗传元时养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