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同德县

同德县

1935年析贵德、同仁二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今青海玛心县东北拉加寺。取同仁、贵德各一字为名。为河南蒙古四旗贸易中心,果洛克番族购粮之孔道,海南番族往来要地。1951年设置同德藏族自治区。1953年复改同德县,移治尕巴松多(今同德县)。


在青海省东部。属海南藏族自治州。面积 6520 平方千米。人口4.9万。辖1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尕巴松多镇。1935年由贵德县析置同德县,治拉加寺。取意为“边民同服中央德化”(1949年后新释为“同心同德”)。1947年由省直辖。1951年改同德县为同德藏族自治区。1953年复为同德县,移治尕巴松多,隶于海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59年改隶果洛藏族自治州,1962年复归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黄南山地区向西延伸部分,南部多高山,河谷深切;北部开阔平坦,多滩地,草原辽阔。属大陆性高原气候。经济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养牦牛、半细毛羊、马、山羊、藏系羊等。建有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农产青稞、春小麦、马铃薯、蚕豆、荞麦、大麦、油菜籽和蔬菜、瓜果。野生动物有棕熊、猞猁、水獭、麝、白唇鹿、苏门羚、雪鸡、天鹅,并产冬虫夏草、党参、雪莲、贝母、黄芪、枸杞等药材。黑紫羔皮、河曲马为名产。特产蕨麻、蘑菇、发菜、柳花菜。矿产有汞、沙金、朱砂、白钨、石膏、大理石等。工业有电力、采矿、机修、建材、畜产品加工、地毯、粮油加工等。宁果公路经此。古迹有兔儿滩东遗址、斗后宗古城以及石藏寺。


猜你喜欢

  • 东路道

    1913年置,属福建省。治闽侯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约当今福建寿宁、周宁、屏南、古田、闽清以东,永泰、福清、平潭以北地区。1914年改为闽海道。(1)1913年7月置,治安东县(今辽宁丹东市)。属奉

  • 范溉关

    明置,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五十八里。《方舆纪要》 卷77沔阳州: 范溉关在 “州 (今沔城镇) 西北四十里”。

  • 傅岩

    即傅险。今山西平陆县治圣人涧。相传为殷武丁的贤相傅说版筑之处。《尚书·说命上》: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又作傅险。在今山西省平陆县。相传商傅说为奴隶时版筑之处。《尚书·说命》:“说

  • 中庐县

    即中卢县。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南。《汉书·地理志》 作中庐县。《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东汉建安间,晃“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西南。属南郡。三

  • 割髭岭

    一作割须岭。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14作割髭岭。《清一统志·正定府一》: 割鬚岭 “相传汉光武驻跸元氏,尤来、大抢之徒,皆割鬚变帽,由此遁去,因名”。

  • 一合坞

    即“一全坞”之讹。在今河南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

  • 东路中后旗

    即蒙古车臣汗部中后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中巴颜西。

  • 浸羡场

    在今福建晋江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9晋江县: 浸羡场 “在县 (旧治即今泉州市) 东南六十里。产盐。元置管勾司,后改司令司。明洪武初,改为场。二十五年,又改设盐课司”。

  • 桑园

    在今河南原阳县。班昭 《东征赋》 有 “宿阳武之桑园” 句。在今河南省原阳县。班昭《东征赋》:“宿阳武之桑园。”即此。

  • 北真观

    北宋时建,在今四川长寿县城内北山上。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9长寿县:北真观“在县北山顶,旁有徐神翁炼丹处”。明万历时重修。高敞幽邃,为邑中名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