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城

吴城

①即虞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周初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秦使摎伐魏,取吴城”,即此。

②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方舆纪要》卷42孝义县:吴城“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近时贼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其处也”。

③即春秋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使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指此。

④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吴喜“自国山进屯吴城”。胡三省注曰:“吴城当在义兴西南,《九域志》所谓泰伯城是也。”

⑤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废黄河南岸。宋南渡后,曾置县于此。《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绍兴三年(1133)吴城县废为镇,“淮南东路安抚提刑司言,楚州吴城县所管止有八十八户,乞依旧为镇,隶淮阴县”。

⑥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寰宇记》卷16临淮县:“吴城亦名高平郡,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

⑦相传五代时吴国筑,为屯戍处。故址有二,均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舆地纪胜》卷34临江军:废吴城,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三十里建安乡”,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南三十五里思贤乡”。

⑧一名吴亭。在今河南获嘉县西。《魏书·地形志》 南修武县:“有吴城。”

⑨三国吴置,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东北茅坪镇。《舆地纪胜》卷74归州:太清镇“《元和郡县志》云,在秭归县东七里。相传云,此城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孙权于此置城以备蜀,号曰吴城”。


(1)又称虞城(吴、虞两字古相通用)。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西周初年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泰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使摎伐魏,取吴城”;《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皆即此。(2)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河东太守吴喜东讨孔觊,自国山进屯吴城,即此。一说即泰伯城,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梅村。


猜你喜欢

  • 曲女城

    亦作羯若鞠阇、罽饶夷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之卡瑙季。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5:“羯若鞠阇国人长寿时,其旧王城号拘苏磨补逻(唐言花宫)。”即曲女城。“时戒日王将还曲女城设法会,……经九十日,至曲女城,在

  • 清源栅

    在今河北任丘市西南。《资治通鉴》: 唐长庆元年 (821),义武帅陈楚奏: 破卢龙朱克融 “莫州清源等三栅,斩获千余人”。即此。在今河北省任丘市西南。《资治通鉴》:唐长庆元年(821年),义武节度使陈

  • 意溪

    即韩江。今广东潮州市东之韩江。《明史·地理志》 海阳县: “东有鳄溪,一名恶溪,亦名韩江,又名意溪,东入于海。”

  • 快阁

    在今江西泰和县城东。《明一统志》卷56吉安府:快阁“在泰和县治东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故名。宋黄庭坚诗: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章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在今江西省泰和县城东

  • 诸葛市

    即今浙江兰溪市西北三十八里诸葛镇。清光绪 《兰溪县志》 卷1 《乡镇》 有诸葛市。

  • 绣川湖

    即今浙江义乌市西绣湖。《方舆纪要》 卷93义乌县: 绣川湖 “在县治西。周九里有奇,灌民田百余顷。群峰环列,粲如组绣,因名。自宋至今,筑堤修闸,为游览之胜”。

  • 义慈惠石柱

    又称北齐石柱或石柱。在今河北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石柱村。石柱有“标义乡义慈惠石柱”刻铭及“大齐太宁二年”题记。《石柱颂》约三千余字,记述了北魏孝昌元年(525)至永安元年(528)间,杜洛周、葛荣起义及其

  • 乌岩山

    在今广东中山市东南。《清一统志·广州府》:乌岩山“在香山县(今中山市)东南七十里。东北抵云梯,西北抵相合,西界香炉,北为千秋岭、红旗峒诸山,迤逦赴海,岩崖幽暗,人迹罕到。宋末,邓光荐避乱居此”。南宋邓

  • 赤峪山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十里。《水经·渭水注》:“赤亭水出东山赤谷。”唐杜甫《赤谷诗》:“晨发赤谷亭,艰险方自兹。”即此。

  • 绵溪水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之昌源河。《方舆纪要》卷28歙县: 绵溪水 “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绩溪县佛沦岭,下流入新安江。亦有灌溉之利”。《清一统志·徽州府一》: 绵溪水 “东南流,径歙县东南五十里,达深渡,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