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溪镇

和溪镇

北宋置,属新明县。在今四川岳池县西二十里。开禧三年 (1207) 升为和溪县。


(1)在福建省南靖县西北部、九龙江西溪上游。面积16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和溪,人口 1590。因有四大坑涧汇成大溪,故名。1949年设和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镇。农产以稻为主。林产有杉、松、柯、毛竹、油茶、油桐等,并产柑橘、茶叶、紫胶等,盛产贵重药材巴戟。有农机、木器、竹藤工艺品等业。附近有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省自然保护区和国内较典型的稀有植物群落。厦隘公路经此。为漳州、龙岩两市交通要冲。名胜古迹有尖峰山碧云岩。(2)在贵州省正安县中部偏南、芙蓉江西侧小溪边。面积147.8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青山村,人口 1750。原名禾麻溪,又名藿麻溪、和溪场,溪沟多野生草本植物——藿麻,故名。“藿”“河”近音,易今名。1932年置和霭、马鞍、桑黍、米粮、桑林等乡镇。1942年置和溪乡。1953年后多次分合变更。1992年以和溪、杉木坪、桑坝、米粮、马鞍五乡合并置和溪镇。产花生、茶叶、烤烟等。有小型综合加工厂。公路通205国道。


猜你喜欢

  • 洋卓雍错

    又作洋卓云错海。即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程站》: 曲水至白地,由甘坝山 “下山,沿洋卓雍错海岸纡折而行,柴草稀少,沙路平坦,五十里至白地”。

  • 东江站

    元置,属静江路。在今广西灵川县南漓江岸。

  • 铁骊县

    1931年改铁骊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铁山包 (今黑龙江省铁力市)。1956年改为铁力县。旧县名。1933年由铁骊设治局升设,治今黑龙江省铁力市铁力镇。1956年撤销,改设铁力市。

  • 沙要堡

    即今山西灵石县西南沙腰村。《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神符堡”条下:“沙要堡,在(汾西)县东北。”

  • 芦沥浦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北三十八里。《方舆纪要》卷91平湖县:芦沥浦“县北境之水,悉汇于此”。

  • 姚安路

    元天历元年 (1328) 置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姚州 (今云南姚安县北十九里光禄镇)。辖境约当今云南姚安、大姚、永仁等县及四川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 废为府。元

  • 大散关

    即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径武都故道县之故城西。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方舆纪要》卷55宝鸡县:大散关“在县西南大散岭上。自古南北之险要也

  • 国清塘

    旧址在今福建莆田市东南,其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新唐书·地理志》 泉州莆田县: “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溉田总千二百顷,贞观中置。” 宋熙宁中,木兰陂成,附近诸塘遂废为民田,惟国清塘仍留以备大旱。清初起未

  • 东衡州

    南朝梁承圣中置,治所在曲江县(在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西)。《清一统志·韶州府》:“时有衡州治含洭,故谓此为东衡。”隋开皇九年(589)改为韶州。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番州置,治所在曲江县(今广东韶

  • 序州

    唐贞观十年(636)以处党项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境。后废。唐武德中置,治今四川省若尔盖县西境。属陇右道。后地入吐蕃,州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