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夜郎县

夜郎县

①西汉置,属牂牁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东晋南朝时为夜郎郡治。梁大宝后废。

②南朝梁置,为夜郎郡治。治所在今湖南辰溪县境。隋废。

③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夷州。治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贞观初废。

④唐贞观中置,属巫州。治所即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便水市。长安四年 (704) 为舞州治。开元十三年 (725) 为鹤州治。二十年 (732) 为业州治。天宝元年 (742) 改为峨山县。

⑤唐贞观十六年 (642) 置,为珍州治。治所在今贵州正安县西北。天宝元年 (742) 为夜郎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珍州治。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 (1108) 复置,移治今桐梓县西北夜郎乡。宣和三年 (1121) 废。


古县名。(1)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以夜郎地置,治所不详。为都尉治。始属犍为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后属牂柯郡。东晋、南朝时为夜郎郡治,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后废。寻复置,东移治今湖南省辰溪县境内。为夜郎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废。(2)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约治今贵州省石阡县西南。属夷州。贞观元年(627年)废。(3)唐贞观八年置,治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曾先后为舞州、鹤州及业州治。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峨山县。(4)唐贞观十六年置,治今贵州省正安县西北。为珍州治,天宝、乾元年间为夜郎郡治。唐末废。(5)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治今贵州省桐梓县北。属溱州。宣和二年(1120年)废。


猜你喜欢

  • 上坊镇

    亦作上方镇。即今江苏江宁县东上坊乡。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上元县记:“上方镇在城东南十里。”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北部、宁镇山脉西端。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上坊,人口 3200。

  • 王村场

    即今四川井研县西南王村镇。嘉庆《犍为县志》卷2:王村场在“县东北一百里。通井研”。产盐,清设盐课大使于此。1951年划归井研县。

  • 革纳哨

    在今贵州普安县西。《清一统志·兴义府》 “泥腊哨” 条下: “又西有板桥哨、革纳哨,皆戍守处。”

  • 长川城

    北魏建,约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长川是北魏先世居地之一,位于石漠(今内蒙古兴和西)东北,濡源(今滦河源)之西,北魏前期诸帝常巡幸其地。《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423),“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

  • 西湾塘

    即今广西钟山县东南西湾镇。清雍正《广西通志》卷20:富川县南“羊头塘十里至西湾塘与贺县交界”。

  • 白雉山

    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十五里。《清一统志·平定州》: 白雉山“周二十四里, 旧有晋王庙。《风土记》:晋主李克用与嗣昭过此获白雉,因名”。②一名白紵山。在今湖北鄂州市南五十里。《寰宇记》卷112武昌县:白

  • 闻麖嶂

    在今广东紫金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永安县: 闻麖嶂 “本名簾紫嶂。宋末帝昺航海,丞相文天祥收败卒屯此,夜闻黄麖鸣,遂徙南岭。其寨址阶石尚存,相连者曰山谷嶂”。在今广东省紫金县东。本名

  • 辖鲁

    亦名虾洛、夏洛谿。即今西藏曲松县西北下洛。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15 《部落》 中有 “辖鲁”。藏语意为南府。

  • 越迁山

    即越王山。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北三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越迁山 “一名越王山”。

  • 新河庄

    即今天津市东塘沽区西北新河街道办事处。清于此设把总驻守。集镇名。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部。属养贤乡。人口2800。水阳江改道经此,在新河道旁建成村庄,故名。自1961年至2001年12月止,一直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