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伾山

大伾山

一作九曲山。 “”或作“岯”、 “”。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西北一里。《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孔传:“山再成曰伾。”《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济沇之水与荧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也。”另一说以今河南浚县城东黎阳东山为大伾,见《括地志》等。《元和志》卷16黎阳县:“大伾山,正南去县七里,即黎山也。”《明史·地理志》浚县:“东有大伾山,一名黎阳山,一名清澶山。”宋人所镌摩崖石刻“大伾佛观”四字,至今犹存。


(1)古山名。又称大邳山、大岯山、九曲山。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北。上有成皋故城。(2)今山名。在河南省浚县城东南郊。商称黎山,战国称大伾山,东汉初称青坛山,唐代称大佛山,后复今名。俗称东山。为太行山余脉。山势呈南北走向,海拔135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上有佛寺道观亭台楼阁百余间,石刻题记300余处。东麓的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寺内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刻《准敕不停废碑记》,是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寺后有高27米的石佛坐像,北魏时曾建楼保护,明代重建。附近有藏经阁、龙洞、吕祖洞、禹王庙、阳明书院等胜迹。


猜你喜欢

  • 砥柱山

    又名底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陕县东北黄河中。《尚书·禹贡》: 导河积石,“东至于底柱”。《水经·河水注》: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

  • 马桥河

    ①在今黑龙江省穆棱县南。源出四个顶子,北流经马桥河镇,于下城子镇注入穆棱河。《清史稿·地理志》 穆棱县:“马桥河出四顶子山,合狐狸密河。”②集镇名。即今黑龙江省穆棱县南马桥河北岸马桥河镇。《清史稿·地

  • 河东北路

    金天会六年 (1128) 分河东路置,治所在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中阳、灵石、昔阳等县以北及陕西佳县以北地区。元废。金天会六年(1128年)分河东路置,治太原府(治今山西

  • 莽喀图河

    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天成河,为岱海东南之小河。《清一统志· 察哈尔》: 莽喀图河 “在(镶红旗察哈尔) 旗东南五十里。源出正红旗察哈尔界内,西北流入黛哈池”。

  • 北苑茶焙

    北宋置,属建安县。在今福建建瓯市东北凤山。《元丰九域志》卷9建安县有北苑焙。《方舆胜览》卷11:“北苑焙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凤凰山,南唐保大间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腊茶之贡自此始,遂罢阳羡茶贡。”《清

  • 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司

    亦作沿边溪洞宣慰使司。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 置,属四川行省。后隶湖广行省。治所在播州军民安抚司 (今贵州遵义市)。辖境相当今大半个贵州省。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遵义市。后废。

  • 光明山

    即今广西桂林市西北郊光明山。《方舆纪要》卷107临桂县“侯山”条:光明山“在城西十里。山势峭拔,有一穴通明。其水潴为于家庄渠,灌田数百顷”。南侧山腰有芦笛崖洞,为著名游览地。

  • 建平陵

    东晋元帝司马睿陵墓。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鸡笼山南麓。《元和志》 卷25上元县: 晋元帝睿建平陵 “在县北六里鸡笼山”。

  • 岑峰山

    在今山西静乐县城东。《清一统志·忻州》:岑峰山“在静乐县治东五十步,冈峦延亘,城之东北隅跨其上”。

  • 桢陵县

    西汉置,属云中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喇嘛湾镇南拐子上古城。东汉改名箕陵县。东汉末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西北黄河东岸。为云中郡西部都尉治。东汉改名箕陵县,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