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昊陵

太昊陵

在今河南淮阳县城北三里。淮阳古为陈国,传太昊(即伏羲)都宛丘,死后葬此。春秋时已有陵墓。汉代在陵前建祠。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又大事建筑。明太祖朱元璋曾亲临祭祀。明、清两代对陵园建筑屡加修葺。整个陵域占地五百余亩,分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大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以内两侧有钟鼓楼等。内外城之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寝殿后的伏羲陵高二十余米,周长一百五十多米,陵前巨碑上镌“太昊伏羲之墓”。


在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千米处。淮阳古为陈国,传为伏羲之都。据文献记载,春秋时已有陵墓,汉代在陵前建祠。宋太祖诏立陵庙,又大事建筑。明清两代屡加修葺。陵区占地500余亩,分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以内两侧有钟鼓楼等。内外城之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余米,周长150余米。陵前巨碑上镌“太昊伏羲之墓”。 陵后有蓍草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甘凉道

    1913年由河西道改置,属甘肃省。治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市)。辖境约当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和临泽县以东,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县市以西地区。1927年废。1914年6月由河西道改名,治武威县(

  • 故市县

    西汉置,为侯国,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三十五里。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属河南郡。东汉初废。

  • 普洱县

    1913年废普洱府,改附郭宁洱县置,以府名为县名,属云南普洱道。治所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17年改宁洱县。1951年复名普洱县。治所在今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三十二里磨黑。1955年迁今

  • 阿旁部

    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在今云南大关县南部。

  • 邛来镇

    唐置,属荣经县。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元和志》卷32荣经县:“邛来镇在县西南八十七里。”

  • 京兆尹

    ①西汉太初元年 (前104) 改右内史置,属司隶校尉部。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职掌相当于郡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宋敏求 《长安志》 卷2引 《三辅决录注》 曰: “京,大也。天子

  • 林县

    蒙古太宗七年 (1235) 改林州置,属彰德路。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宪宗二年 (1252) 复为林州。至元二年 (1265) 复改林县,未几复为林州。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为林县,属彰德府。民国

  • 腰古驿

    在今广东云浮市东南腰古镇。《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新兴县: 腰古驿 “在县北五十里。旧无城,宏治八年以瑶劫掠,乃筑城戍守”。清有外委千总驻防。

  • 阳源县

    隋开皇中析隋兴县置,属卫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北。大业初废。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治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属卫州。大业初废。

  • 茫施路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于茫施蛮地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潞西县治芒市镇。辖境约当今云南潞西县地。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潞西市。属云南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