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羌堡
北宋置,属原州。当在今甘肃镇原县境。
北宋置,属原州。当在今甘肃镇原县境。
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今四川茂县为中心的岷江上游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冄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于其地置汶山郡。
在今河北万全县北三里。《大金国志》卷22:蒙古大军三千骑驰突冲击,“主急命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领军迎战于大胜甸。……遂大败,执中以百骑奔还,上怒罢之”。在今河北省万全县北三里。金大安三年(1211年),
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宋敏求《长安志》卷16:“石门汤,在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明皇时,
在今安徽宁国县西北三十里文脊山东南侧。《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文脊山“有六洞,梅圣俞与张献民同游,留题刻石焉”。《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文脊山“东南有石壁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阙,谓之山门。中有山
明正德十一年 (1516) 于故难江县置,属巴州。治所即今四川南江县。以南江为名。清属保宁府。《清史稿· 杨继晓传》: 嘉庆初,白莲教义军“破南江”。即此。民国初属四川嘉陵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在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火山军置,治所在河曲县(今山西河曲县东南),后改隩州。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火山军置,治河曲县(今山西河曲县南旧县)。属河东北路。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河曲县一带地。后改
西汉置,属楚国。治所在今安徽淮北市东北梧桐村。东汉属彭城国。东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安徽省萧县南。属楚国。东晋废。
即今湖南耒阳县东境猴息山。《水经·耒水注》: 耒阳 “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沏,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方舆纪要》 卷80耒阳县: 侯计山在 “县东七十五里。相传诸葛武侯息此计兵。一名侯息山
即琅邪山。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清一统志·滁州》 “瑯玡山” 条引 《无和志》: “晋瑯琊王伷出滁中,即此地” (今本无)。即“琅邪山”。
即弹筝峡。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三关口。《寰宇记》 卷33百泉县: 弹筝峡,“ 《水经注》云: 泾水经都历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歌舞而去”。《新定九域志》 卷3渭州: “弹筝硖,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