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尧山

尧山

①又名豆山。在今河北唐县东北。《汉书·地理志》 唐县:“尧山在南。”张晏曰:“尧山在唐县北望都界。”《水经·滱水注》:“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杰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之所登之山者也。”

②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唐山县“有尧山”。《方舆纪要》卷15唐山县:尧山在“县西北八里。相传尧始封此,因名”。

③在今山西沁县西三十里。《寰宇记》卷50铜鞮县:铜鞮山“本名尧山,天宝六年敕改为铜鞮山”。《清一统志·沁州》 称:“有帝尧庙,今圮,土人叠石为堡,名为尧神寨,此山之所由名也。”

④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蒲反县“有尧山”。《水经·河水注》:“河水南径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

⑤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北。《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免水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相传唐尧洪水时人登此山者免害,故名。唐天宝间改名尧山”。

⑥即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八里尧王山。《水经·淄水注》:“浊水东北流径尧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

⑦在今河南汝阳县西南。《水经·滍水》:“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郦注:“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又,《汝水注》:汝水“又东届尧山西岭下,水流两分,一水东径尧山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

⑧又名大柏山、大龙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水经·滍水》:“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郦道元注:“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 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

⑨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水经·洭水注》:陶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

⑩在今广东三水市西南。《水经·洭水注》:陶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赭嵒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 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三水县:尧山,“《郡国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 俱见之。今高约百仞, 亦名凌山”。

(11)即今广西桂林市东北十五里尧山。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尧山庙在府之东北隅,与舜祠相望,遂名尧山。山有庙。”《寰宇记》卷162灵川县:“按史传:尧封里不到苍梧,以其西与舜祠相对,邑人慕尧之风,遂名为尧山。”

(12)在今陕西蒲城县北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卷18蒲城县:“尧山亦名浮山,在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若浮,因以为名。”

(13)在今越南清化省西北部。《隋书·地理志》:九真郡九真县有尧山。《寰宇记》卷171爱州军宁县:“尧山,清风静夜,时闻法鼓之声。”


(1)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南。《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蒲反县“有尧山”,即此。(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北与灵川县交界处。因古时在山下建尧庙得名。曾名辽山,别名牛山。曾有茅庵、寿佛殿等寺庙建筑。山麓有明代靖江王墓群。是桂林城郊最大的土山,春季人们多来此踏青;冬季每届天降瑞雪,银峰玉树,蔚为壮观。“尧山冬雪”为桂林老八景之一。


猜你喜欢

  • 怡亭铭摩崖石刻

    在今湖北鄂州市小北门外江边。又名观音崖。俗称猴子石。怡亭早废,摩崖石刻尚存。崖高3米,宽2.8米,其序为篆书,铭为分书,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文辞为 “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

  • 龙门集塘

    一名集口镇。即今湖北南漳县北十八里龙门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南漳县北有竜门集塘。

  • 海宝塔

    亦称赫宝塔、黑宝塔。俗称北塔。在今宁夏银川市北部。相传十六国时赫连勃勃 (5世纪初)重修。明万历 《朔方新志》 载: “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 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和乾隆三年十二月 (17

  • 紫岩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岩山 “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人”。②又名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有紫岩山,绵水所出。

  • 渥阳水

    亦名泥阳水、下辨水。即今甘肃成县、徽县境的洛河。《清一统志 ·阶州一》 引 《方舆胜览》: “发源于天水谷,东南流至泥阳镇与栗亭水合。”

  • 乌思藏十一驿站

    元代在西藏设置的驿站。元朝建国后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军政事务,宣政院派员入蕃设立驿站,在乌思(前藏)置索克(索县)、夏克(比如县)、孜巴、夏颇、工(工布江达县)、衮萨、嘉哇(墨竹工卡县)等驿站七处;在藏(

  • 岱山

    ①即今浙江岱山县岱山岛。《清一统志·宁波府一》: 岱山 “在定海县东北海中。约一潮可到。有鹞子尖。其巅下冈岚秀拔,林樾苍润,时有云雾抹其顶”。②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

  • 清河县

    ①三国魏置,为清河郡治。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西晋为清河国治。北魏为清河郡治。北齐改贝丘县。②隋开皇六年 (586) 改武城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唐咸通元年(860) 移

  • 文市

    即今广西灌阳县北文市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灌阳县图:北有文市。

  • 栖山

    ①即七山。在今江苏沛县西南三十里。②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北夏履乡西北。《清一统志·绍兴府》: 栖山 “在山阴县西南九十里。越王句践于此栖兵。一名越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