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都县
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东汉移治今湖北谷城县东南。西晋属襄阳郡。南朝宋属新野郡。南齐属义安郡。北周废入安养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西北。属南阳郡。东汉迁治今湖北省谷城县东南。三国魏属襄阳郡。西晋惠帝属新野郡。南朝齐属义安郡。北周并入安养县。东汉建武三年(27年),岑彭攻秦丰,诈称将西击山都,即此。
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东汉移治今湖北谷城县东南。西晋属襄阳郡。南朝宋属新野郡。南齐属义安郡。北周废入安养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西北。属南阳郡。东汉迁治今湖北省谷城县东南。三国魏属襄阳郡。西晋惠帝属新野郡。南朝齐属义安郡。北周并入安养县。东汉建武三年(27年),岑彭攻秦丰,诈称将西击山都,即此。
即今贵州罗甸县西南罗悃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罗悃、床井、沟亭、逢亭、上隆、罗苏、赖石各亭,虽非膏壤,水旱皆可有收。”
北魏置,治所在北中城(今河南孟县南)。北齐废。
北魏永安中置,属东武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市南之古镇营。北齐废。
即外兴安岭。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部之斯塔诺夫山脉。《清高宗实录》卷743:乾隆三十年(1765)八月癸亥,黑龙江将军富僧阿等奏:“三年派副总管、佐领、骁骑校于冰解后,由水路至河源兴堪山巡查一次, 回时呈
明万历六年(1578)置,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南长甸镇。《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长奠堡“在宽佃南百里,其东北五十里为永奠堡”。
唐置,属羁縻温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南。北宋废。古县名。唐置,属桂州所领羁縻温泉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东南、清潭西。宋属宜州所领羁縻温泉州,后废。
亦作墨斗岭、 缠斗岭、 墨㪷岭。 即今河北滦平县东北伊逊河下游之伊逊岭。宋沈括 《熙宁使虏图抄》: “济滦水,东出度摸斗岭,二十五里至柳河馆。” 宋人纪行诗有 “此岭可摸斗,南山又摘星”
金大定七年(1167)改安喜县置,属平州。治所即今河北迁安县。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卢龙县。后复置,属永平路。明属永平府。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古旧县名。金大定七年(1167
唐置,属永清县。即今河北霸州市。《旧五代史·世宗纪》: 五代周显德六年 (959) 四月,帝自乾宁军 “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十里。辛丑,至益津关……以益津关为霸州”。即此。唐置,在今河北省
旧名长乐洞。即荆山洞。在今安徽广德县东北七十里。洞口上方有明嘉靖年间朱麟所书“太极洞”三大字摩崖石刻。清《广德县志》载:太极洞广数丈,深不可测,游者秉烛而入,即石燕群飞,乳泉滴沥,神人、佛像、棋盘、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