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亭山
在今浙江德清县东二十四里。《寰宇记》卷94德清县:市亭山“在县西南二百步。《吴兴记》云:市亭山,王逸少莅郡,欲此立宅,以其面溪背山也”。
在今浙江德清县东二十四里。《寰宇记》卷94德清县:市亭山“在县西南二百步。《吴兴记》云:市亭山,王逸少莅郡,欲此立宅,以其面溪背山也”。
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南临黄河。《后汉书·西羌传》: 永元五年 (93),护羌校尉 “ (贯)友乃遣兵出塞,攻迷唐于大小榆谷,获首虏八百余人,收麦数万斛,遂夹逢留大河筑城坞,作大航,造河桥,欲度兵击迷唐”
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南横街西口路北。创建于金章宗天会年间。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修,改名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后,复名圣安寺。大殿内供奉明代脱沙三世佛,东、西、北三面墙上有佛教故事题材
南宋嘉定中置,在今广东南雄县东北三十里。后又置沙角巡司于此。南宋嘉定中置,在今广东省南雄市东北。
在今湖南郴县西南三十里。《水经·耒水注》:千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
即今河南扶沟县北四十五里白亭城。《魏书·地形志》 扶沟县:“有白亭城。”《寰宇记》卷2扶沟县:“白亭,《陈留风俗传》云:扶沟县有帛乡帛亭。《舆地志》:鄢陵,楚之边邑也。平王封太子建之子胜白公,因居焉。
从今山西平遥县至汾阳。长31公里。为同蒲铁路支线。1935年动工修建,次年建成。1944年被拆除。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新州置,治所在昌城县 (今四川三台县)。《元和志》 卷33梓州: “因梓潼水为名。” 大业三年 (607) 改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梓州。天宝元年 (742
1945年1月置,治所在海拉尔 (今内蒙古海拉尔市)。1946年3月改称呼伦贝尔 (临时地方) 自治政府。1948年1月改为呼伦贝尔盟,属内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4月与纳文慕仁盟合并设呼伦贝尔纳文慕
又名狐奴山。在今北京市顺义县东北二十五里。《元一统志》: “呼奴山在顺州。” 顾炎武 《昌平山水记》 卷下: “狐奴山其北麓鸟道而上里许,渐宽渐平,有寺,寺后有小石城,山下有龙潭,今涸。山西南百步有汉
即洄曲。在今河南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下游一带。《资治通鉴》:唐元和十年(815),“李光颜奏败淮西兵于时曲”。胡三省注:“时曲,在陈州殷水县西南。”古水名。又称洄曲。在今河南省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