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溪
在今福建莆田市北七里。《方舆纪要》卷96莆田县:延寿溪“其上源曰巨溪,在府西五十里。首受游洋、漈溪、九鲤湖诸水,东会荻芦、渔沧、八濑水,经延寿村,曰延寿溪。一名绶溪,以水绿如绶也。唐神龙间,有吴兴者,谓溪出杜塘,经流入海,不足溉田,即延寿陂。后塍海为田,筑长堤于杜塘,以遏大流,转入沙塘陂,分为沟浍数十处,灌北洋之田,复分二派,导流至砺浦入于海。延寿溉田可万余顷,所堤杜塘田可二千余顷。莆之饶给,以木兰、延寿二陂也”。
在今福建莆田市北七里。《方舆纪要》卷96莆田县:延寿溪“其上源曰巨溪,在府西五十里。首受游洋、漈溪、九鲤湖诸水,东会荻芦、渔沧、八濑水,经延寿村,曰延寿溪。一名绶溪,以水绿如绶也。唐神龙间,有吴兴者,谓溪出杜塘,经流入海,不足溉田,即延寿陂。后塍海为田,筑长堤于杜塘,以遏大流,转入沙塘陂,分为沟浍数十处,灌北洋之田,复分二派,导流至砺浦入于海。延寿溉田可万余顷,所堤杜塘田可二千余顷。莆之饶给,以木兰、延寿二陂也”。
即今江苏盱眙县城东天台山。为县治主山。旧名慈氏山。《舆地纪胜》 卷44盱眙县: 第一山“在郡之东,普济院后山也。米元章诗有云: 莫论衡霍冲星斗,且看东南第一山”。《明一统志》 卷7凤阳府: 第一山 “
又作鹿寨。在今陕西兰田县西南古辋谷。唐王维有 《鹿柴》 诗。《清一统志 · 西安府》:辋谷 “在兰田县西南二十里。……唐右丞王维庄在焉”。又称鹿寨。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唐王维有《鹿柴》诗咏之。
在今江西兴国县北,接吉安县界。《清一统志·赣州府一》:大乌山“在兴国县北一百三十三里。高二十余里。四更即见日出。有风、雨二洞,深不可测”。
旧名古鄯堡。即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巴暖三川营“旧名古鄯堡……城周二里有奇。本朝设守备驻防”。
元泰定二年(1325)前改云龙甸军民总管府置,属大理路。治所在今云南云龙县西南四十二里旧州。《云南备征志》卷19载王凤文《云龙记往序》:“其名得之浪洽江,江为蒙诏时四渎之一,或曰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升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治所在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辖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十五年(1278)改为松江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治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辖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
在今福建建阳市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97建阳县: 闽王城,“相传王审知所筑,其中殿基犹存。今土阜周回,隐隐如城,外有水田环绕,盖城濠云。今土人呼其地曰王殿村,亦曰城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北。相传为
在今江苏淮安市西。《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管家湖 “在府城西望云门外。宋嘉定间,郡守应纯之言,本州向西一带,湖荡相连,可以设险,合别开新河一道,与运河接,取土填垒捍岸,则旧运河与湖通连,水面深阔
北宋庆历四年 (1044) 筑于胡芦泉,属环州。在今甘肃环县西。《宋史·范仲淹传》: 为防备明珠、灭臧兵,“遂筑细腰、胡芦诸砦”。
十六国后赵置,治所即今山西离石县。后燕改置离石护军。东晋大兴元年(318年)石勒置,治离石县(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属并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吕梁、柳林、中阳、方山、临县等市县。北魏改为离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