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山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武德县有扶山。《方舆纪要》卷105琼山县:扶山“山之东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禄,五曰居林,递相拥护,故名扶山。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昔有陶公者隐此,因亦名陶公山”。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武德县有扶山。《方舆纪要》卷105琼山县:扶山“山之东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禄,五曰居林,递相拥护,故名扶山。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昔有陶公者隐此,因亦名陶公山”。
又作香城山。在今江西吉安县南。《舆地纪胜》卷31吉州:香城山“在城南。耸秀如锋笔然”。《清一统志·吉安府一》:芗城山“在庐陵县南四十里,周围一百里,接永丰吉水界。亦号三县山,中一峰尤奇秀,胡氏世居其下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北二十里长江滨。《宋史·贾似道传》:南宋德祐初,元军沿江东下,贾似道师次芜湖, “时一军七万余人,尽属孙虎臣,军丁家洲。似道与夏贵以少军军鲁港”。即此。在今安徽省铜陵县东北长江中部。《
在今山东长岛县西北庙岛。《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三年(962),“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寰宇记》卷20蓬莱县:“沙门岛在县北海中五十里。”据元于钦《齐乘》卷1说:“海艘南来,转帆入渤海者,皆望此
①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为元游猎之地,并建行宫。《元史·世祖纪》: 至元十八年 (1281) 二月,“辛未,车驾幸柳林”。又 《元史·文宗纪》: 致和元年 (1328) 春,“大驾出畋柳林,以疾还宫”。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六十二里平湖镇。旧属通州。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通州西有“三十里,一名平潮镇”。民国《南通县图志》卷1有三十里埠。因距通州城(今南通市)三十里而得名。
即今河北景县西十六里杜桥乡。民国《景县志》卷1:城西南西梧社有杜家桥。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属中庆路。治所在压磨吕白村 (今云南禄丰县东北六十二里仁兴镇古城)。《元史·地理志》: “本乌蛮罗部,地险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罗部立罗次州。” 二十四年降为县。民国 《
即今越南北部河北省之北宁县。《清史稿·越南》: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者攻占扶良,“进逼北宁,黄桂兰、赵沃败奔太原”。
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北一百余里。“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意为雕刻图案装饰的房屋。创建于南北朝末期,迄于元代。现存八十三窟。其特点为有些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
即今福建永泰县西高盖山。《寰宇记》 卷100福州永泰县: 高盖山 “在县西七十里。常有紫云所盖,因曰高盖山。有水色如金,亦曰金枝山。太守陶夔记云,山有石井,深三丈,石盆广二丈,清净如镜,土人徐登在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