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桅子岩
在今四川忠县东四十五里,下为长江折尾滩。清陶澍《蜀輶日记》:“折桅子岩脚如败瓮,舟行避之,反漩入不得脱而尾折,岁坏船无数。”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1:折尾滩“乾隆四十年间, 州刺史甘隆滨沉铁无算,以治此滩,滩险稍杀。今滩上有‘对我来’三字,系甘公立”。
在今四川忠县东四十五里,下为长江折尾滩。清陶澍《蜀輶日记》:“折桅子岩脚如败瓮,舟行避之,反漩入不得脱而尾折,岁坏船无数。”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1:折尾滩“乾隆四十年间, 州刺史甘隆滨沉铁无算,以治此滩,滩险稍杀。今滩上有‘对我来’三字,系甘公立”。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淮阳县置,属象州。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南。大业初废入阳寿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淮阳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西南。属桂州。大业初废。
即今河北蔚县西南四十里石门口。《方舆纪要》 卷44蔚州: 隘门关 “路通灵丘、广昌二县。宋置戍守于此。明初置巡司。其东有龟峪,路通广昌县”。
北宋大观二年 (1108) 改瀛州置,治所在河间县 (今河北河间市)。辖境相当今河北河间市以南,肃宁、献县以东,沧州、大城以西,泊头市以南地。金时辖境缩小,仅有今河间市、肃宁县地。蒙古至元二年 (12
即今江苏太仓市西北王秀镇。民国《璜泾志稿》卷1载:王秀桥“文肃公之族人居此者建”。镇以桥名。
即今广东梅县东北石窟河东岸白渡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嘉应州图:州东北有白渡墟。
①唐大历三年 (768) 置,属茂州都督府。治所在招武县 (今四川茂县西)。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西部地。后废。②唐乾宁元年 (894) 置,治所在奉天县 (今陕西乾县)。辖境相当今陕西乾县、武功、周至、
十六国前凉置,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晋书· 吕光载记》: 东晋太元十年(385),金城太守尉祐在允吾叛,光遣“姜飞又击败祐众。祐奔据兴城,扇动百姓,夷夏多从之”。即此。
20世纪30年代伪满改都山设治局置,属热河省。治所在大障子 (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1945年9月改为青龙县。
北宋皇祐中置羁縻州,属邕州横山寨。治所在今广西凌云县东南下甲乡。元属田州路。明属广西布政司,移治古磡洞 (今凌云县)。辖境相当今广西凌云、乐业、田林及贵州罗甸、望谟等县地。清顺治十五年 (1658)
1912年改嘉应州置,后属广东潮循道。治所即今广东梅州市。1920年直属广东省。1978年析置梅州市。1983年与梅州市合并,改设梅县市,1988年改设梅州市。(1)旧县名。1912年由嘉应直隶州改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