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达岭
一名凌山。又作勃达岭、凌岭、绫岭。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为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新唐书·地理志》 温肃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 玄奘赴天竺经此。
古山名。又称凌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别迭里山口。唐时为通往西域要道所经,玄奘赴天竺即取道于此。
一名凌山。又作勃达岭、凌岭、绫岭。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为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新唐书·地理志》 温肃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 玄奘赴天竺经此。
古山名。又称凌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别迭里山口。唐时为通往西域要道所经,玄奘赴天竺即取道于此。
义阳三关之一。亦作平静关。又名西关。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南豫、鄂交界处。《元和志》卷9义阳县:“故平靖关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
即今河北永清县东南二十五里后奕镇。清乾隆《永清县志》图:东南有后奕。
又名九顶山。在今山西沁源县西北。清康熙《沁州志》卷1:灵空山“在(沁源)县西北六十里。其势峭削,四围石壁如屏,西与霍太山相连。岩洞幽深,林木葱郁,上下径路陡峻,石磴盘折,俗呼为十八盘。半空有仙、峦二桥
1935年析凌云、南丹、凤山三县地置,属广西省。治所在天峨墟(今广西天峨县西北向阳镇)。因设治于天峨墟,故名。1953年迁今治六排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红水河上游两岸,北邻贵州省。属河池市。面积
元至元十七年 (1280) 置,在今广东遂溪县西北三十五里桐油村。明初改建于遂溪县城内。
①明嘉靖中置,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南王木坑村。《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龙首关“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黄木坑,悬崖绝壑,最为险要”。②即龙口城。今云南大理市北七十八里上关。《元混一方舆胜览》:西洱河“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大佛岩。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时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李) 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②又名龟都
北宋置,属福津县。即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福津沟。(1)古镇名。(1)北宋置,即今甘肃省礼县北固城。(2)北宋置,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2)今镇名。(1)在河北省故城县东部、卫运河北岸。面积52.1
在今山西临汾市高河村北涝河 (一名高梁水)上。《北史·高阿那肱传》: 周师陷齐晋州,齐后主自晋阳率大军围之,高阿那肱建议 “不如勿战,守高梁桥”。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北涝水(又名高梁水)上。《北齐书·高阿
即乌雨克灵喀城。今西藏南木林县东乌郁。原西藏地方政府设领噶尔谿。1960年并入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