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牛道
古道路名。两汉、三国蜀汉通西南夷道路之一,与灵关道相接。以路经旄牛夷境或旄牛县为名。从今四川成都市西南行,经邛崃、雅安、荥经,越大相岭至汉源县北清溪镇,再南经汉源,渡大渡河,西南至越嶲郡治邛都 (今西昌市东南)。东汉中叶荒废,三国蜀汉延熙中修复。《三国志·蜀书 ·张嶷传》: “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 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嶷与 (狼路) 盟誓,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
古道路名。两汉、三国蜀汉通西南夷道路之一,与灵关道相接。以路经旄牛夷境或旄牛县为名。从今四川成都市西南行,经邛崃、雅安、荥经,越大相岭至汉源县北清溪镇,再南经汉源,渡大渡河,西南至越嶲郡治邛都 (今西昌市东南)。东汉中叶荒废,三国蜀汉延熙中修复。《三国志·蜀书 ·张嶷传》: “郡有旧道,经旄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 自旄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嶷与 (狼路) 盟誓,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
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 置, 属豫章郡。治所在四望山 (今江西都昌县东南周溪镇泗山)。三国吴属鄱阳郡。南齐永初二年 (421) 废。
即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南二十里康庄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3延庆州图: 西南有康姬 (集)。光绪 《延庆州志》 疆域图作康庄。
又作八洒。即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北三十二里坝洒农场场部驻地。清乾隆时设坝洒汛。壮语“坝”为口子或河谷,“洒”为簸箕形,意即簸箕形的河谷地带。
又名红子店。即今河北平山县西洪子店。《清一统志· 正定府二》: 洪子店巡司 “在平山县西北十里,为山西五台、盂县要路。本朝雍正十二年设巡司驻此”。1946年晋察冀边区置建屏县治此。
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1邹平县:大峪山“高广幽深,中多良田佳木”。
①古“九州”之一。《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昭余祁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约当今山西、河北一带。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山
又作离枝、泠支、不令支。春秋、战国时国。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国语·齐语》:“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秦置为令支县。古国名。又作冷支、离支、离枝、令疵、不令支。在今河北省迁安市西。《国语·齐
在今陕西勉县西。《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元年 (911), “蜀主以昌王宗为应援招讨使,定戎团练使王宗播为四招讨马步都指挥使,将兵救定军,壁于廉、让之间,与唐道袭合击岐兵,大破之于明
即今福建惠安县东南大岞。明末清初仍悬在海中,现已与大陆相联。《方舆纪要》卷99惠安县“獭窟山”条下:“又大岞山,在县东南海中。山顶有洞, 由小石门入丈余,折而右转,巨石如屏,可蔽内外,容数百人,一人持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郊天河区东圃镇西侧。《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茅滘镇”条下:番禺县有“车陂等埠,向皆设水兵巡守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