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①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内黄县北。《春秋》: 襄公十九年 (前554),“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杜注:“魏郡内黄县东北有柯城。”
②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春秋》: 庄公十三年 (前681),“冬,公会齐侯盟于柯”。后称阿。秦置东阿县。
古邑名。(1)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春秋》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即此。(2)即阿、东阿。
①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内黄县北。《春秋》: 襄公十九年 (前554),“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杜注:“魏郡内黄县东北有柯城。”
②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春秋》: 庄公十三年 (前681),“冬,公会齐侯盟于柯”。后称阿。秦置东阿县。
古邑名。(1)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春秋》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即此。(2)即阿、东阿。
在今山东利津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大清河入海之口。清咸丰五年(1855)大清河为黄河所夺,则黄河由此入海。
唐天宝元年(742)置,属静戎郡。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寰宇记》卷80霸州:“牙利县去州五里。在小聋山上村置。”乾元元年(758)属霸州。后废。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置,治今四川省理县北。属霸州
在今山东曹县北十八里莘冢集乡。《元和志》 卷11曹州济阴县: 莘仲故城 “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之莘国也。伊尹耕于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相,即此地”。
即今福建晋江市南围头。《清一统志·泉州府》:围头镇“在晋江县南一百里。宋置宝盖寨。《旧志》:宋淳熙十三年,于泉州城南十里置宝林寨,城东十五里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冲突围头,守臣真德秀移宝林兵戍围
明永乐六年(1408)置里麻长官司,直属云南都司。在今缅甸北部迈立开江与恩梅开江间的江心坡。明末废。清称其地为江心坡。明永乐六年(1408年)分孟养地置长官司,直隶云南都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北部恩梅开江
元至正十九年 (1359)朱元璋改诸暨州置,属绍兴路。治所即今浙江诸暨市。至正二十六年(1366) 改名诸暨县。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改诸暨州置,即今浙江省诸暨市。属绍兴路。辖境即今浙江省诸
西藏贡嘎县西南羊卓雍湖的古称。《新唐书·地理志》: “百八十里至勃令驿鸿胪馆,至赞普牙帐。其西南拔布海。”即“跋布川”。
①即横山。又名踞湖山、荐福山、五坞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十五里。民国《吴县志》卷19:横山“上有七墩,俗称七子山”。又引康熙《志》云:“山之岭九,九岭各有墩,中空为藏军处。”②在今山东海阳县西南。《寰宇
即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鸭绿江北岸十一道沟乡。隔江斜对朝鲜罗竹里。清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临江县东南有十一道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7:“十一道沟金矿在长白(县)十一道沟迤东。前清光绪末, 曾有
即金宝堡。在今广西阳朔县西四十里金宝乡。明隆庆五年 (1571) 置,清康熙八年 (1669)设游击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