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卫
明成化七年 (1471) 置,为延绥镇治。治所在榆林堡 (今陕西榆林市)。清雍正二年 (1724)省入绥德州。八年于此置榆林府。
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治榆林堡(今陕西榆林市)。属陕西都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废入绥德州。八年于故地置榆林府。
明成化七年 (1471) 置,为延绥镇治。治所在榆林堡 (今陕西榆林市)。清雍正二年 (1724)省入绥德州。八年于此置榆林府。
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治榆林堡(今陕西榆林市)。属陕西都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废入绥德州。八年于故地置榆林府。
1946年8月革命根据地由河南卢氏、灵宝和陕西雒南三县析置,治所在木桐沟(今河南卢氏县西北木桐)。由三县各取首字为名。1947年5月撤销。旧县名。豫西解放区设。1946年由河南省卢氏、灵宝和陕西省雒南
即今山西古县东南旧县镇。《元和志》卷12岳阳县:“东池堡,在县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见贮义仓,北面绝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北周置,属广州。治所在雉阳县 (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宝丰二县部分地。隋开皇初废。北周置,治雉阳县(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部、鲁山县东部、宝丰县南部。
在今甘肃成县东南七里。《方舆胜览》卷70同庆府:万丈潭,“《旧经》昔有黑龙自潭飞出”。杜甫有《万丈潭》诗:“青溪合冥寞,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窑压万丈内。”
即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清一统志·西藏》 藏地诸城: 林奔城 “在日喀则城东一百九十一里”。《清会典图》 前藏图注: 雅鲁藏布河“又经林奔城北,龙泉河二水合西北流注之”。林奔,又作仁本、林绷。在今西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原归州镇东北六十里屈坪。《水经·江水注》: “ (秭归) 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 《名胜志
一作巴里郎。即今西藏洛隆县西八里。清《西藏图考》卷3:巴里郎“一作八里郎”。
即今河北巨鹿县西北十六里小吕寨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1巨鹿县图:西北有小吕寨。
在今新疆乌什县。唐为温肃州治。《新唐书·地理志》:“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
在今山西垣曲县南六十五里五福涧村。黄河渡口。明嘉靖时置千总于此。又名五福涧。即今山西省垣曲县南五福涧。为古黄河津渡,明嘉靖时置千总于此,以防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