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葛剌国
亦作鹏茄罗 (啰) 国、明呀喇。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一带。《明史·外国传七》:“榜葛刺,即汉身毒国,东汉曰天竺。……榜葛剌则东印度也。自苏门答剌顺风二十昼夜可至。永乐六年,其王霭牙思丁遣使来朝,贡方物,宴赉有差。”
亦作鹏茄罗 (啰) 国、明呀喇。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一带。《明史·外国传七》:“榜葛刺,即汉身毒国,东汉曰天竺。……榜葛剌则东印度也。自苏门答剌顺风二十昼夜可至。永乐六年,其王霭牙思丁遣使来朝,贡方物,宴赉有差。”
即今四川犍为县北舞云乡。清嘉庆 《犍为县志》 卷2: 舞雩场在 “县东三十里,通井研”。光绪三十一年 (1904),红灯教陈廷璧等起义于此,打毁教堂,围攻犍为县城。
五代南唐升湖口镇置,属江州。治所即今江西湖口县。元属江州路,明、清皆属九江府。民国初属江西浔阳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在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西濒鄱阳湖,北邻安徽省,鄱阳湖在此注入长江。属九江市。面
又称阿鲁司。1949年置镇,属凤庆县。即今云南凤庆县东北百七十里鲁史镇。在云南省凤庆县北部。面积193.4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鲁史,人口3580。明建圩。清设阿鲁巡检司。阿鲁,彝语意为“小
元置,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明废。
在今台湾省东北海中,是台湾的附属岛屿。明永乐年间成书的 《顺风相送》 称为钓鱼屿,曰: “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乙卯取钓鱼屿。” 嘉靖间陈侃 《使琉球录》 载,钓鱼屿在明朝海防范围之内
唐开元前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北宋以后废。
即今河南上蔡县西南黄埠镇。清康熙《上蔡县志》 卷2 《集镇》: “黄埠镇,城西南二十五里。”(1)在江西省上犹县东南部。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黄埠圩,人口1440。镇以黄沙、埠前
在今河北沽源县西南三十里。清于此设把总驻守。
亦作游兰山。在今四川涪陵市东南七十里。《舆地纪胜》 卷174涪州: 游兰山 “高松乡有游兰山,遥见丰都,西见重庆,地名罗云,兰真人修炼之处,人至洞门,望见丹灶,真人题字,岩石自摇欲坠,骇不可至”。
在今河北曲阳县城内西南隅。北魏时建,为遥祀“北岳恒山之神”庙宇。北宋淳化二年(991)重建。主体建筑德宁殿为元至正七年(1347)重建。庙内现存北魏至清碑碣137通。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