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县
东汉改文县置,属辽东郡。治所即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附近英守沟古城。西晋属辽东国。十六国前燕废。
古县名。东汉改文县为汶县,治今辽宁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附近英守沟古城。属辽东郡。三国魏、西晋因之。《三国志·魏志·齐王芳纪》:正始元年(240年),“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菑、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即此。西晋后废。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皝、慕容仁兄弟相争,皝遣高诩将兵讨仁,“与仁战于汶城北,皝兵大败”。
东汉改文县置,属辽东郡。治所即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附近英守沟古城。西晋属辽东国。十六国前燕废。
古县名。东汉改文县为汶县,治今辽宁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附近英守沟古城。属辽东郡。三国魏、西晋因之。《三国志·魏志·齐王芳纪》:正始元年(240年),“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菑、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即此。西晋后废。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皝、慕容仁兄弟相争,皝遣高诩将兵讨仁,“与仁战于汶城北,皝兵大败”。
又名阿兰。汉西域国名。在康居西北,即今中亚咸海、里海北部草原。《史记·大宛列传》:安息 “北有奄蔡”。《汉书·西域传》: “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控弦者十余万人。与康居同俗。临大泽,无崖,盖北
唐时建,在今甘肃永昌县城北二里。俗称油神宫,依冈为屋,山水环绕,为游览之地。寺早毁,今存金川寺塔 (一名观河楼塔)。
即卧桥。在今甘肃兰州市旧城西门外。横跨阿干水 (今雷坛河) 上。光绪 《皋兰县志》卷11: “卧 (一作握) 桥,一名三公桥,又名西津桥。”
即今广东新丰市北黄镇。 《方舆纪要》卷102翁源县 “桂丫山镇” 条: “县东百四十里有黄峒巡司。旧为贼巢。弘治十四年设,后改入兴宁县,万历中革。”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北。《资治通鉴》: 南朝梁大宝二年 (551),“杨乾运进据平兴,平兴者,杨法琛所治也。法琛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归”。西魏于此置鱼盘县。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981) 改清苑县置,为保州治。治所即今河北保定市。金大定十六年(1176) 复名清苑县。古县名。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清苑县置,治今河北省保定市,为保州治。金大定十六年(
清作十三道嘎呀河。即今吉林汪清县、图们市境之嘎呀河。源出老爷岭东麓,西南流入图们江。《金史·太宗纪》: 九年 (1131) 戊申 “命以徒门水以西,浑疃、星显、僝蠢三水以北闲田,给曷懒路诸谋克”。古水
一作小溪河。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四十里小溪河镇。《清一统志·凤阳府二》: 溪河集 “在凤阳县。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由县城移县丞驻此”。
在今福建漳浦县东南古雷。明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古雷镇在“县东南鼓雷山下。古亦作鼓。有巡司,洪武二十年置。初属南靖县,正统六年改今属。有城戍守”。在今福建省漳浦县东南古雷山下,明洪武二
在今朝鲜两江道惠山东北,为图们江源之一。民国魏声龢《鸡林旧闻录》:“清光绪十一年我国遂会勘,始得勘明图们江之源:正源红丹水,北源红土山水,南源西豆水(西豆在韩境。其实北源乃石乙水,红土山水又石乙之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