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野王县置,为怀州治。治所即今河南沁阳市。大业三年 (607) 为河内郡治。唐为怀州治。元为怀庆路治。明为怀庆府治。1913年改为沁阳县。
古旧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野王县改名,治今河南省沁阳市。为怀州治。大业初为河内郡治。唐至金为怀州治。元为怀庆路治。明、清为怀庆府治。1913年废府,县改名沁阳县。以位于沁河之阳得名。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野王县置,为怀州治。治所即今河南沁阳市。大业三年 (607) 为河内郡治。唐为怀州治。元为怀庆路治。明为怀庆府治。1913年改为沁阳县。
古旧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野王县改名,治今河南省沁阳市。为怀州治。大业初为河内郡治。唐至金为怀州治。元为怀庆路治。明、清为怀庆府治。1913年废府,县改名沁阳县。以位于沁河之阳得名。
即蒙古车臣汗部左翼前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巴音布尔地东。
①明置,属山阳县。即今江苏阜宁县治。《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庙湾镇在 “府东北百八十里。为滨海冲要处。亦曰庙湾场。嘉靖中,倭寇往往阑入于此”。明于此置巡司。清雍正九年 (1731) 于此置阜宁县
即今广西凤山县西北乔音河。《清史稿·地理志》 东兰土州:“乔英墟水出州西北银腾隘,东南流,入水云洞,至州治北复出,经治西,至坡龙村,伏流数里, 又南出,复伏流入百色。”
亦作佶伦州。元改结伦峒置,属太平路。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进结镇。明属太平府。1916年改为镇结县。元升结伦峒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东北镇结。辖境相当今广西天等县东北部分地区。属太平路。明属太平
在今辽宁凤城市北。 为叆河支流。 《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草河 “在岫岩厅所辖凤凰城北三十里。 源出桃树峪, 东南流入叆河”。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北马头镇。明万历《六安州志》卷2《集》:马头在“北六十里”。同治《六安州志》卷5:马头集在“州北五十里。乾隆五十四年添设巡检司”。②即今山东东明县南六十里马头镇。民国《东明县志》卷5:
①唐贞观元年 (627) 因山川形便,分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置。为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境相当今山西全省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间地。开元以后治蒲州 (治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乾元元年 (
明置,属南部县。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北富驿镇。为陆地通衢,人民繁庶。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置县丞驻此。民国改设县佐。
即今台湾省花莲县南秀姑峦溪下游。《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大港上源曰打马㨫溪,出秀姑峦山,东流经治北,右合网网溪,左合一水,经奇密社北, 入于海。”集镇名。在上海市松江区西部。属小昆
在今湖南新宁县西南。瑶人所居。《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有 “茶冲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