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宣慰司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置,治所在泉州 (今福建泉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地。次年改置泉州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治泉州(今属福建)。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次年改泉州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置,治所在泉州 (今福建泉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地。次年改置泉州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治泉州(今属福建)。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次年改泉州行中书省。
即今河南固始县南六十九里武庙乡。旧属商城县。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七年(1857) 十二月,捻军自六安 “径赴商城之开顺街、武庙集”。
即今福建霞浦县南东冲。扼三湾湾口,形势险要。清建有炮台,有千总驻此。村名。在福建省霞浦县南部、东冲半岛西南端、三沙湾口东岸。属北壁乡。人口 2500。汇霞浦、宁德、福安、罗源四县之水直冲东海,故名。为
即今江西寻乌县南南桥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长宁县东南有南桥。光绪 《长宁县志》 卷1: 南桥堡 “距县五十里。东至伯公垇平远界,南至阳和山双桥界,西至石峡黄乡界,北至鹅子湖南厢界,领村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即今广西南丹县。正统七年 (1512) 徙卫治宾州东 (今宾阳县东北)。万历八年 (1580) 迁治今上林县东北三里镇。后废。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在今湖北武昌县东。《舆地纪胜》卷66郢州:大观山“在江夏东南五十里。《方舆记》云:其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高峰峥嵘,是以游观”。《方舆纪要》卷76江夏县:大观山“其土石赤色如金,亦名金华山”。
即今河南新蔡县南十里关津乡。《方舆纪要》卷50新蔡县 “汝水” 条: “ 《志》 云,汝水经县南十里有官津。即鲁昭公二十年,夫子自楚反蔡问津处。今地名官津店。”
在今江西南昌县东北。明属新建县,置巡司于此。
在今贵州遵义县南。《明史· 李应祥传》: 万历二十八年 (1600),讨杨应龙乱,镇雄土官陇澄 “遣部将刘岳、王嘉猷攻拔苦竹关及半坝岭”。在今贵州省遵义县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州土司杨应
①又名辟邪渡。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 东南武阳镇。《明史·太祖本纪》: 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太祖自将救洪都。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嘴,遏友谅归路,檄信州兵守武阳渡”。即此。②
在今浙江东阳市东北。《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乌竹岭”条下:白峰岭“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三百丈,石栈萦纡,东通嵊县,嘉靖三十五年据险立寨,以防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