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陵县

涪陵县

①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汉建安六年 (201) 为巴东属国都尉治。三国蜀为涪陵郡治。《三国志·蜀书·张翼传》: 建安末 “为江阳长,徙涪陵令”。即此。西晋永嘉后废。

②即涪城县。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资治通鉴》: 西晋太安二年 (303),荆州刺史孙阜“破德阳,获 (李特) 将寋硕,任臧退屯涪陵”。胡三省注: “此涪陵乃汉广汉郡之涪县,晋梓潼郡之涪城县,非涪陵郡之涪陵。广汉梓潼之涪,今绵州,今人犹谓绵州为涪陵。涪陵郡之涪陵,则今涪州涪陵县也。”

③隋开皇十三年 (593) 改汉平县置,属渝州。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市。以涪陵江为名。大业初属巴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涪州治。天宝元年 (742)为涪陵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涪州治。南宋咸淳二年 (1266),与州同移于今市东北之三台山。元还今涪陵市,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涪州。1913年改涪州复置,次年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83年改置涪陵市。

④南齐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后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属巴郡。东汉先后为巴东属国、涪陵郡治。西晋永嘉后废。(2)古旧县名。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汉平县置,治今重庆市涪陵区。属巴郡。唐、宋为涪州治。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涪州。1913年又改涪州置涪陵县。1983年撤销,改设涪陵市。原属四川省,1997年划归重庆市。


猜你喜欢

  • 东海峪遗址

    在今山东日照市石臼所南八里东海峪村西。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末期和龙山文化早期遗址。面积3.9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黑蛋壳陶杯、陶鼎、石刀等。从其墓葬和文化堆积可以明显看出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向龙山文化早期

  • 尼牙木错土司

    一作年错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曲麻莱二县交界处。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 “住牧蒲肚克地方尼牙木错族,距多洛尼托克七族三百余里。”后改称

  • 许河

    在今山西高平市南。《方舆纪要》卷43高平县:“许河在县南二十五里。《志》云,源洁泉出县西南三十里之原村。其泉周四丈,深丈五尺,东西分引溉田。西南流十余里合山水,经许庄,名许河,东南流数里入丹河。”

  • 昆 (崑) 湖山

    在今广东连州市西十五里。《舆地纪胜》 卷92连州: 昆湖山 “在桂阳县西北二十五里。有水流出桂溪,入合江水”。

  • 金龙洞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4阜平县: 金洞口,“大茂山之口也,北接倒马关,旧为戍守要地”。

  • 阁牌洲站

    元置。即今湖北嘉鱼县北簰洲镇。明废。元置,即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牌洲。明时改阁牌驿。

  • 三稜山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14寻甸府:三稜山“在府西南六十里,与嵩盟州废邵甸县接界。上有九十九泉,其水流入昆明县,即盘龙江之上源”。

  • 腰店

    即今河南邓州市东二十里腰店乡。清尹耕云《豫军纪略》 卷1: 同治三年 (1864) 三月,太平军“后股尚在邓州桑庄、腰店”。

  • 七山

    亦名戚山。在今江苏沛县西南三十里。《清一统志》称“县之镇山”。今因采石,山已不存。

  • 赫尔苏河

    亦作克尔素河。即今吉林、辽宁二省间之东辽河。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27: 克尔素河“ (吉林) 城西四百余里。源出库勒讷窝集,北流出边,即辽河上流也。其东北支流曰穆当阿克尔素河”。